金管會宣布接管寶華銀行,金管會不到一年接管了四家問題金融機構,好像已成台灣金融的慣例。
這讓並非金融專業的我相當不解,過去國民黨時代濫發銀行執照,以致現今不少金融問題,而被寶華銀行的前身,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基於選舉考量,而不敢整頓的問題銀行,可是大喊「二次金改」的民進黨政府,對這樣的問題銀行與不良資產,為何只有金管會被動的「監看」與「接管」?難怪王又曾能大玩五鬼搬運術,掏空資產大吃公股豆腐。
因此,目前該檢討的是台灣金融「到底有什麼問題」,而非「出了什麼問題」?因為高喊金融改革的政府,收攏金融監督管理大權於金管會,但金管會不僅產生官箴疑慮,在行政作為上又不能大刀闊斧整頓,只會以人民納稅錢堆砌的「金融重建基金」解決問題銀行,儘管保障存款戶的權益,但損害了所有國民的權力。
而「二次金改」造成了金融財團染指公股銀行,壟斷國內金融業版圖,不僅壯大了「吳、辜、蔡」三大家族,更養成了「馬家」這等在證券界呼風喚雨的「教父」,未來金融政策只能看這些「家族」與「教父」臉色,將戕害國內金融市場健全發展。
有人認為台灣的金融問題,是因鎖國政策,但這忽略了銀行這個政府特許的事業體,隱藏了任由大股東上下其手導致資產不良,或特定財團壟斷利益,而金管會卻無法施展公權力的弊端,這那是「出了什麼問題」,而是看不清楚問題,如何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