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素養】閱讀的教學──從「提問」開始
文/洪儷瑜(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前幾期的專欄,談到閱讀需要後天的教育,也需要依據個人年齡發展循序漸進培育。但是華人社會仍盛行背誦古文、古詩,很多人回想自己在學期間學習閱讀的經驗,可能多是教師告訴我們這篇文章好在哪裡、主旨是甚麼、大意是甚麼,尤其是有學問的老師經常補充文章的作者是怎樣的人、風格如何、別人如何評論這篇文章…..,這些都是知識,有了知識確實有助於理解文章,但如何自己讀出這些,應該才是重要學習目標。
背了很多文章是幫助我們儲存很多文句知識,我們聽了文章賞析的說明,學到了很多文學知識,但如何在一篇新的文章也可以讀取重點和背後意涵,這是閱讀理解的能力。回顧前幾期談的閱讀素養,閱讀素養應該是可以從文章獲得訊息,而且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所讀到的訊息。如果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轉換、批判和運用,這些知識是死的,也是俗稱的讀死書。
如何不是讀死書?首先要確定個人是否學到如何從文章讀出的大意、重點、主旨、意義和風格,這些都不應該是教師或參考書給的,如果是,那僅是知識而不是真的理解能力。所以要學會理解一篇文章,就要能利用文章的結構去抓重點,例如常見的六何法,看到文章就問誰(何人)、在哪裡(何處)、甚麼時候(何時)、發生了甚麼(何事)和怎麼演變的(如何)。如果是小學高年級以上則要能精準地去判斷這篇文章的結構,例如針對論說文要讀出文章的觀點,以及文中提出支持觀點的理由有哪些;抒情文要讀出作者藉由甚麼抒發甚麼情感。這些結構可以幫助學生容易掌握文章重點,如果老師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從文章找到這些重點,學生就可以學到文章結構,而且利用結構摘大意,或是更精簡的掌握文章內容而判斷文章的合理性或表達風格。
這樣的能力不僅運用在課本,也應在課外生活多練習,例如每天讀報分享報紙的重點和想法,或是看展覽的說明很快掌握所需要的訊息作抉擇,或是看到假新聞可以查出文中不對勁的理由或訊息。這樣的能力也是108課綱所強調的核心素養,學校教育目標在培養學生學習把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運用生活情境,也就是俗話說的「讀活書」。
大家以為讀活書是天生的本能,但在前幾期介紹的,我國國小學童參加幾次的PIRLS調查結果,證明有方法的引導學生運用策略閱讀,可以有效讓學生理解新的文章。教學重點不應限於知識,要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去嘗試找出答案,即使跟專家或參考書答案不同,只要依據方法、說得出道理,每個學生都能經由提問教學學會這樣的閱讀能力。其次是鼓勵學生在生活或課外讀物多練習,不宜僅就課本或參考書太相似,且與生活關係不大的文章,如此限制了學生練習閱讀的範圍。
有人可能會針對考題文章背誦練習,窮盡考題的學習僅在加強知識,引導學生運用閱讀方法擴大閱讀材料,才是加強閱讀能力。課外很多閱讀的材料跟個人生活有關,尤其是報紙的內容多元,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運用閱讀所得的學習比較有意義。
所以,閱讀教學應該從提問開始,多問多討論,讓學生可以多想、多表達,學生才能累積自己的閱讀能力。閱讀文章時也可以自己提出問題問自己,理解來自別人和自己的提問,深入體會文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