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萬件包圍地球 俄最多美居次陸緊追 清理太空 解除垃圾危機 編譯/韋士塔 |2020.01.11 語音朗讀 162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已產生嚴重的破壞,幸而隨著環境保育意識升高,各界已開始設法解決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地球之外的領域其實也面臨生態問題,但過去一直被忽略,那就是「太空垃圾」;如今,許多人終於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準備著手處理。圖/美聯社 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已產生嚴重的破壞,幸而隨著環境保育意識升高,各界已開始設法解決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地球之外的領域其實也面臨生態問題,但過去一直被忽略,那就是「太空垃圾」;如今,許多人終於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準備著手處理。圖/美聯社 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已產生嚴重的破壞,幸而隨著環境保育意識升高,各界已開始設法解決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地球之外的領域其實也面臨生態問題,但過去一直被忽略,那就是「太空垃圾」;如今,許多人終於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準備著手處理。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已產生嚴重的破壞,幸而隨著環境保育意識升高,各界已開始設法解決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地球之外的領域其實也面臨生態問題,但過去一直被忽略,那就是「太空垃圾」;如今,許多人終於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準備著手處理。 太空垃圾是指在地球軌道上運行,但已失去作用的各種人造物體,包括火箭的殘骸、失效的人造衛星等。這些物體的移動速度極快,可能與進入太空的飛行器發生撞擊,或被地心引力吸引而墜落地球,若未能在大氣層中徹底燒毀,可能危及地面安全。 科技進步加速太空探索的腳步,同時也令太空垃圾的數量逐年遞增。由於過去對這類廢棄物體的清理不予重視,且缺乏對應的技術,讓問題日益嚴重。 歐洲太空總署(ESA)表示,目前直徑超過1公分的太空垃圾已高達75萬件。這些太空垃圾的最大來源是俄羅斯,其次為美國,兩國均是當初率先發展太空科技的國家。另外,中國大陸、法國、印度和日本的科技持續進步,也製造不少太空垃圾。 這些太空垃圾彼此之間也可能撞擊,產生更多細小碎片;科學家指出,這種狀況如同惡性循環,最後可能導致環繞地球的軌道被太空垃圾占據,無法讓飛行器安全進入太空,影響科學研究與太空探索。 察覺問題急迫性的研究人員,已開始尋求解決之道。ESA署長沃納(Jan Worner)表示:「大家可以想像,所有無人控制的船隻在水面上任意漂流,對一般正常航行的船隻來說多危險。地球的軌道已經處於這種狀況,絕不能放任不管。」 如何處理飛行在地球軌道上的垃圾,科學家一直苦思對策。歐盟曾出資支持一個以英國科學家為主的研究團隊,進行「移除殘骸」(RemoveDEBRIS)計畫,包括發射用來撈住太空垃圾的金屬網,使用有如魚叉的裝置收集較大型的廢棄物,並用大型的帆狀物體,讓太空垃圾集中,並在進入大氣層時燃燒殆盡。 另外一種構想,是從地面或太空發射雷射光,運用光壓改變太空垃圾的飛行軌道,令其墜入大氣層。 ESA則準備研發另一種專用於清理軌道的衛星,搭配繩網、機械手臂,將「撈到」的太空垃圾帶回。目前,ESA已與瑞士「清理太空」(ClearSpace)公司簽約,準備在2025年發射全球第1顆軌道垃圾清理衛星,執行「清理太空計畫-1」(ClearSpace-1)。 這項任務的目標非常簡單明確,就是收集ESA在2013年時發射1枚火箭所使用的整流罩。計畫負責人英諾桑提(Luisa Innocenti)表示,首次任務主要是用來驗證使用專屬衛星收集太空垃圾的可行性。 英諾桑提說明,清理衛星將搭載4具機械手臂,抓取漂浮在軌道中的碎片。如果進展順利,將繼續進行規模更大的清理測試,並擴大推廣,希望能盡快減少太空垃圾的數量。 前一篇文章 充電超快 儲存量超大 理論上永不耗盡 量子電池 顛覆能源世界 下一篇文章 勝利是王道 比賽沉悶在所不借 數據掛帥 職業運動質變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3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4雲梯2025.07.0105母雞誤闖雞翅餐廳 動保組織搶救2025.07.0206【寶島紀事】家族情懷與地方文化──探訪林園古厝群(上)2025.07.0107佛光山體系首位選秀榜眼 張育豪獲悍將指名2025.07.0108如是說2025.07.0209【詩】覺有情2025.07.02105根還是6根手指?2025.07.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致命細菌超能力 顛覆科學界認知 綠膿桿菌 能吃掉塑膠廢棄物含多醣類、具黏性 能提高汙水處理效率 葫蘆巴萃取物 除水中9成微塑膠柔韌、可分解 還能食用 真菌活纖維 合成材料取代塑膠新型水凝膠 從空氣收集飲用水 作者其他文章致命細菌超能力 顛覆科學界認知 綠膿桿菌 能吃掉塑膠廢棄物含多醣類、具黏性 能提高汙水處理效率 葫蘆巴萃取物 除水中9成微塑膠柔韌、可分解 還能食用 真菌活纖維 合成材料取代塑膠新型水凝膠 從空氣收集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