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最適合種茶,歷史文獻記載,三百多年前台灣即有野生茶樹的生長,但直到兩百多年前,先人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福建師傅帶來製茶技術,台灣才真正開始發展茶樹栽培管理及茶葉製造。
一開始是在台灣北部栽種,當時種類只有烏龍茶,一八七三年烏龍茶滯銷,茶商將茶葉運往對岸福州改製出售。後來來自福建同安的吳福老者,在台北開設「源隆號」茶廠,經營製造包種茶,開啟了台灣精製包種茶先河。隨著消費者口味多變,又發展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椪風烏龍茶等。
一九八○年以前,台灣茶葉多以外銷為主,後因新台幣升值,茶葉生產與製造勞力缺乏,加上工資高漲,台茶逐漸喪失外銷能力,出口量逐漸下降,到了二○○○年只剩三百萬公斤左右。
同一時期,由於台灣社會經濟富裕,飲茶人口大增,加上茶藝文化蓬勃發展,消費者開始講究飲茶,注重茶葉品質,台灣茶葉開始由外銷轉為內銷,現今九成茶葉產量都以內銷為主。
反之,以產製外銷茶為主的大型製茶工廠逐漸凋零,早期有四百餘家,至今僅五十餘家,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全台的自產自製茶農。
目前台灣茶園種植面積約二萬一千公頃,配合日益精良的培育方法與製茶技術,年產量約達二萬多公噸,主要產茶區包括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嘉義及花蓮、台東等各縣,台灣產製的茶有綠茶、紅茶、包種茶、鐵觀音、花茶,以及最受歡迎的烏龍茶。
近年來,茶葉成了台灣農村最富經濟價值的農產品。為提升品質與產量,台灣茶葉已逐漸向終年雲霧環繞的高山分布,如今幾乎所有台灣「名山」,如阿里山、梅山、盧山、合歡山、霧社、梨山等,皆可見茶園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