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安門廣場一片紅中,北京奧運進入倒數計時一年,台灣運動員能否達成陳總統所設定的「七金」目標,也隨之引發議論和爭辯。
二○○四年雅典奧運會,我國獲得兩面金牌突破奧運零,陳總統當時即喊出二○○八年奧運,要以七金為目標,但從那時起,「奧運七金」就變成體壇揮之不去的夢魘,特別是隨著北京奧運一天天接近,愈來愈像是不可能的任務。
運動場上很殘酷、現實,但也很公平,誰的條件好、訓練紮實、臨場表現佳,誰就能戴上桂冠。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國家領導人和體壇主事者,卻沉溺在「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幻境中,不致力改善基層體育環境、不落實陪訓,也不用心培養人才,卻只用口號「催生」金牌,還喊出「XX元年」、「一○一二申辦奧運」、「八年擠進世界杯足球賽十六強」等不實際的口號,請問,台灣連東亞運、亞運都沒辦過,憑什麼申辦奧運?
這種推動體育的態度,說句不客氣的話,台灣在北京奧運會連「保二金」都不無疑問,高喊「七金」,恐是癡人說夢。
體力是國力的表現,現在奧運成了另一種國與國競爭的舞台,台灣不但不能失去這個「露臉」的舞台,更應該加倍淬礪,政府高層不能再唱高調、畫大餅,踏實地增加體育經費、從基層扎根,因為奧運奪金要靠實力,實力要靠長時間訓練,絕對不是政治人物隨興喊喊,金牌就能手到擒來。
荊孟(台北市/體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