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妮佛
隔壁劉媽媽最近常常來找母親訴苦,說自己渾身不舒服、情緒又低落,好像得了憂鬱症。在母親這個老鄰居兼「心理師」的諮商過程中,總算探索出讓劉媽媽身心不快的癥結點。
劉媽媽的三個兒子,皆是事業有成、擁有高社經地位的金字塔頂端人士,每個月也都會定期奉上豐厚的孝親費。我們常說劉媽媽最好命了,兒子「繳庫」的錢加上劉伯伯的退休半俸,讓她能「坐領高薪」,高枕無虞地過著自在又開心的日子。
前一陣子,娘家所在的公家宿舍因應國家老舊眷舍再利用的計畫,日後預計要收回,因此退休員工的遺孀們都收到通知,將「被迫搬遷」,須提前準備另尋其他住處。劉媽媽說,她幾次跟三個兒子講到這件事,竟然沒有一個兒子邀請她前去同住,讓她感覺很受傷。
「自己一個人不是比較快活嗎?難道妳喜歡跟媳婦住喔?」向來看得開的母親這樣勸她。
「當然不喜歡啊,我跟她們住一定會有婆媳問題啦!我又不會真的去住他們家,但也應該要提一下嘛,起碼說句『媽,你就搬過來跟我們一起住好了』,不是嗎?結果竟然沒有一個兒子開口……」
真相大白!原來,這就是讓劉媽媽悶悶不樂、身體不適的主因。
劉家兄弟仨都是孝順的孩子,我猜,他們可能也是深思熟慮過接母親同住會遇到的問題,因此才沒有主動提出邀約。或許,他們寧願「口不惠」也不要「實不至」,但是卻沒想到,媽媽需要的只是一點心意的表達而已。
其實,現在老一輩的長輩都能夠理解,兩代之間觀念不同、相處不易,所以也未必會期待與子女同住,像母親跟劉媽媽都是一人獨居,兩人對於「單身生活」也都頗能樂在其中。只是,即使老人家理性上有大智慧能夠接受「分居」利大於弊,但感性上還是期待能聽到孩子們說句好聽的話,讓自己「揪甘心」一下吧!
希望在母親不斷給予心理建設下,劉媽媽能一掃心中陰霾,不再執著於兒子們的「不表態」了,也不妨參考一下母親的建議,「我們就在兒子家附近租個房子,他們來看我們方便,我們有事找他們也方便。如果真的住在一起,搞不好以後他們連理也不想理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