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吃對食物,也能改善憂鬱症!澳洲研究發現,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和橄欖油等食物的攝取量,可改善年輕人憂鬱症狀。專家建議,別以吃甜食改善心情,有憂鬱情緒不妨吃健康食物、增加運動量。
澳洲麥覺理大學今年十月發表的研究招募七十六名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年齡在十七歲至三十五歲,且平時攝取過量糖分、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研究團隊將他們隨機分成「飲食改變組」與「常規飲食組」,讓飲食改變組觀看營養建議影片,並提供一份飲食計畫與食物,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常規飲食組則未介入。
三周以後,飲食改變組的憂鬱分數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降低;常規飲食組的憂鬱數則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團隊電訪飲食改變組受試者,發現有七人仍保持健康飲食習慣,情緒也持續改善。
透過群體效益
提升飲食認知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值得留意的是,用介入的方式改變受試者的生活模式,實驗當下雖能看出飲食對於憂鬱的改善,但過三個月後僅有七人保有健康的飲食習慣。
邱弘毅提醒,飲食的改變需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強化對方改變的動機、營造適當的環境將有助於提升飲食的認知,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進行。以同儕為例,可一同討論改善飲食的計畫、採買食材、食譜研究、烹飪等,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給予稱讚、激勵,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陪伴支持。
董氏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對象選擇年輕人,是因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憂鬱症風險升高的時期,也是建立健康模式的重要時期,且這模式將延續至成年期。
葉雅馨指出,不少人心情低落就藉吃來紓壓,曾有研究發現適當吃甜食有助短暫改善情緒,因為糖分能使胰島素濃度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物質之一。不過,反覆攝取糖分可能上癮,肥胖與三高風險也隨之提升。
因此,飲食計畫應攝取能產生較多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的健康食物,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有助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