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草收割後要曬草,要維持好天氣,不能遇到下雨,幾乎是「看天吃飯」。圖╱藺子提供
藺草從種植到收割都是採取全人工。圖╱藺子提供
【本報苗栗訊】藺草編織是苗栗縣苑裡鎮特有的工藝,已有三百年歷史,縣府文觀局在二○一五年登錄公告無形文化資產。苑里鎮種植藺草是全台獨有,從栽種到收割全靠人力,然而近三年種植藺草面積逐漸減少,近兩年僅剩零點七一公頃,藺草業者預估明年面臨「缺草危機」。
苑裡鎮獨有的藺草因草莖呈正三角型,有「三角藺」之稱,外皮堅韌,編折不易斷裂,親膚性且觸感佳,吸濕性強,日曬後,草色自然有光澤,氣味濃郁持久,可以脫臭與驅蟲。藺草種植與水稻一樣採插秧,分三個時期採收,不同時期採收的草有不同屬性,也有不同的價位和利用方式,採收後經過曝曬等程序。
苑里藺編工作者、藺子工作室創辦人之一李易紳說,種藺草的農友愈來愈少,草農年紀大、有的退休、過世,面臨缺草危機,以工作室現存藺草量來說,明年上半年會有一波草荒。他說,三年前回鄉創業時,原本擔心工藝師技藝傳承,沒想到這幾年,卻先面臨藺草來源「草的問題是迫切要解決」。
藺草文化不僅是培訓編織、推廣行銷,源頭更要注意,需要資源、人力努力。縣府農業處指出,明年持續將藺草列為地方自選特色作物補助,鼓勵農民種植,這兩年縣府都有補助每公頃二萬五千元,明年縣府將加碼補助,期盼藺草文化能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