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孕媽咪」營養充足,是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為了能傳輸重要的營養素,幫助寶寶健康發育,懷孕期間「鐵」的需求量,會較一般成人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國內育齡婦女約有兩成貧血,呼籲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孕前就應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依據二○一五年至二○一八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十五至四十九歲育齡婦女,貧血比率為百分之十八點六,其比例已逐年下降,如二○一三年至二○一六年、二○一四年至二○一七年,貧血率依序為百分之二十二點四、百分之十九點五。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有經血流失,為出現貧血的高風險群,貧血症狀包括容易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若進入懷孕階段,孕媽咪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再加上分娩時的大量出血及哺育母乳,導致鐵質耗損,此時母體對鐵的需求量,會不斷增加。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主任駱菲莉指出,依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十五毫克,並提供減少貧血的飲食原則,包括「多吃富含鐵的食物」,但不宜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多吃深色蔬菜」,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含有高量脂肪,而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但亦可作為部分鐵質來源,可多吃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多吃維生素C」,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