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長呂國華很有擔當,眼看國際童玩藝術節連續再而衰、三而竭,斷然宣布明年不辦了,以企劃新活動取代招式用老的舊活動。呂縣長停辦童玩節的念頭,應該去年就存在,因為他上任前,結算童玩節收支,已實質虧損,而且觀察大環境,走衰的趨勢見不到折返點。
只是宜蘭剛好處於二十四年來首次政黨輪替執政的關口,甫上任的縣長結束當年很風光的地方活動,形同為前朝政績畫下句點,必然遭到政治批判;從民進黨中央到地方的初步反應來看,已可預判呂國華在縣議會將面臨嚴竣的挑戰。
如果放下政治算計務實檢討,由非官非商的團體持續多年主辦童玩節大型活動,這套機制已有積重難返的負擔,而且在內容設計與經營成本上,都難符市場標準。
童玩節歷經十二年十屆,一向交給民間文教基金會辦理,每年從規畫內容、發包工程到安排人事,早已形成一個共生體,並自訂遊戲規則,若時機好、有盈餘,這樣的操作模式可以過關;可是一旦入不敷出、發生虧損,擔任基金會董事長的縣長責無旁貸,也就是說地方政府要挑最後責任,有此官方色彩,競爭力必降。
童玩節要與民間水上樂園、其他縣市的各式活動競爭遊客,但市場是很現實的,民間遊樂園必然比有官方色彩的活動,更懂得控制成本,推出更多吸引遊客的噱頭,由政府坐莊操作的大型活動,儘管標舉藝術質感、國際觀等理想,但回歸市場現實,和同樣要付費入園的民間遊樂場一比,就顯得單調無趣。
呂國華結束童玩節,恐怕還有難以調和既得利益者,無法有效降低營運成本的難言之隱
;政府有採購法當護身符,每每還於發包工程和採購時,擋不住利益團體壓力,單價普遍偏高,民間團體花別人的錢,若無鐵肩,如何肆應當前惡質的政商手段?
童玩節的吸客招式已老,敵不過市場新對手的競爭,過去被稱讚為靈活的童玩節營運機制,亦未必能發揮應有效能,呂國華勇於做個了斷重新出發,毋寧值得期待。
林松青(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