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自律神經失調」不僅是疾病的症狀,也是許多潛藏疾病的徵兆,堪稱健康的隱形殺手。研究顯示,自律神經失調與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及死亡率息息相關。醫師指出,面對「自律神經失調」,與其求醫,不如利用五音、七招,自我改善症狀。
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首任院長陳惟華,對自律神經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藉由觀察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相互調節胎兒心跳的變異性,進而運用胎心監測器(EFM)監控胎兒健康,體悟到「自律神經」就是人體的「自癒力」。
心臟病、高血壓
易引發失調
陳惟華表示,各種身心疾病,都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壓力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引發自律神經失調重要因素。中醫說的「自癒力」,與西醫講的「免疫力」,都是透過「自律神經系統」的自動調節來進行。現任愛家自然診所院長的陳惟華,主張擬定適合個人病況的「客製化」治療建議,提供病友專屬的「生活處方箋」,透過飲食習慣、適度運動和適當紓壓等方法,提升自癒力和免疫力。
他形容,自律神經好比人體的執行中心,掌控血液循環、平衡發炎消炎反應、和諧器官運作三大系統。藉由兼具「熱量」及「能量」食物,以及適當紓壓,可替代治標不治本的藥物,平衡自律神經。多樣的天然食物,能提供營養、重建體內微循環,帶走患部有害物質,同時活化細胞修復,提升自癒力。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副教授劉吉豐,從傳統醫學與科學論證出發,透過佛家「慈悲醫學」的啟發,提出一套可以遠離自律神經失調、喚醒身心健康的「五音療癒法」。
音波頻率震動臟腑
有活化之效
他指出,根據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第一名的長壽方法就是「唱歌」;中醫理論發現,讓身體臟腑透過音波頻率的震動,有助達到臟腑活化運行之效。
ㄚ音──入肝:定魂、平衡內分泌、助眠、預防筋骨酸痛;ㄣ音──入心:定神、穩定心血管系統、預防止心臟病與高血壓;ㄥ音──入脾:預防肥胖與肌肉痠痛、幫助新陳代謝;ㄤ音──入肺:排毒、美容、預防胸悶、增強肺活量、預防鼻子與皮膚過敏;ㄨ音──入腎:防水腫、防骨質疏鬆、防白髮蒼蒼,活絡精氣神。
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說,自律神經遍布身體各個器官,因此失調症狀也千變萬化。如頭暈、頭痛、肩頸痠痛等。他強調,只要身體檢查沒有發現具體病因,例如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正常,都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與其求醫,不如先透過以下七招,求得「自我改善」。
包括規律作息、改善失眠;有氧運動、接觸陽光;均衡飲食、七彩蔬果;放鬆技巧、內觀冥想;營養補充(增加omega-3攝取,可提升HRV心率變異,增進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基礎心跳);釋放內外壓力;發掘潛在身心問題(如焦慮或憂鬱)。找出病因、對症調整,自律神經才可在平衡中「自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