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覺誠法師主講「文學與佛教信仰」,分享佛教如何影響中國文學。圖/人間社記者王桂卿攝
圖說:馬來西亞佛光山第一次走進馬來亞大學,在全馬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國立大學,舉辦「信仰與傳承」論壇。圖/人間社記者王桂卿攝
【人間社記者王桂卿吉隆坡報導】文學與佛教信仰之間有什麼關聯?宗教信仰與社會傳承彼此有什麼影響?馬來西亞佛光山教育中心與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馬大佛學會七日於馬來西亞大學聯辦「信仰與傳承」論壇,邀請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拉曼大學中文系金寶校區系主任杜忠全博士、敬學書院創辦人黃智鴻,在馬佛光文化總編輯沈明信穿針引線下,共論信仰課題。這也是馬來西亞佛光山第一次走進全馬歷史最悠久的國立大學座談。
覺誠法師主講「文學與佛教信仰」,表示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就是瑰麗的文學作品,佛教典籍中的偈頌、贊、語錄、傳記等,都是優美的佛教文學。
中國文學無論是小說、戲劇等,都受到佛教影響,如《西遊記》靈感來源是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維摩詰經》、《百喻經》等都影響中國晉、唐小說的創作;佛教開示與經變文,對後來的說書、小說戲曲等,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禪宗語錄也影響後來的民間文學創作,般若空和禪宗的思想,豐富詩歌的意境。
「宗教信仰與社會傳承」主題演講,由杜忠全以研究馬來西亞漢傳佛教的歷史的經歷,分享如何從民間宗教信仰找出寶貴的歷史考證。他認為,有海水處就有華人,有華人處即有廟,因為宮廟為凝聚地方華人情感的核心組織,所以入鄉問廟是馬來西亞華人史田野調查無法繞過的一環。
黃智鴻則以「想華教界與宗教界的一點問題」為題,分析華教界與宗教界目前需關注的現況。他指出,傳承是需要學養積累的,反觀傳播只需指頭輕觸,手機轉發,輕易地分享,也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迷信。一味創新,沒有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容易流於躁動浮誇。他認為,一切都離不開學習,而求學自當敬重文獻。
下半場的論壇,三位主講人互相發問問題,並解答現場觀眾的提問,大家針對宗教、文化的傳承等課題熱絡的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