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靜儒(左)與溪口鄉崙尾天赦庄竹編協會總幹事蔡世緯(中)及夥伴共同研發時尚竹編拼布包等產品。
圖/勞動部雲嘉南分署提供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八年級女生詹靜儒鑑於嘉義縣溪口鄉竹編工藝式微,運用她在校所學及巧思,輔導竹編產業轉型,同時開發改良竹編拼布包、眼鏡盒、名片夾等時尚商品,並由傳統藝師承接中大型竹編裝置藝術,推動地方產業創新,希望不要讓竹編「技藝」淪為「記憶」。
畢業於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的詹靜儒,於二○一三年還在就讀大四時,前往溪口鄉美南村崙尾天赦庄進行竹編產業田野調查,發現早年貧窮的天赦庄農民在下田之後,為了彌補家計,會就地取材做竹編。
竹編王國
剩老師傅苦撐
她說,在塑膠容器、紙箱未問世前,竹籠、菜罩、雞籠、雞罩、鐮刀籠、鹽籠等生活用品,無一不是用竹片編織而成。三十多年前的崙尾天赦庄,幾乎全庄都從事竹簍編製,外銷興盛時期,甚至有「竹編王國」的美譽。
詹靜儒調查天赦庄的竹編產業,包括生活用品(竹桌椅、竹床等)、商業用具(竹簍、竹甕)、童玩(竹風車、竹蜻蜓、竹槍)等。
她說,竹編產業幾乎是當地庄民賴以溫飽的代名詞,但曾幾何時,隨著塑膠技術的發展及普及,竹編產業已逐漸退出一般家庭生活。
她說,天赦庄這個以農業及竹編產業為主的小聚落,自從七十年代後期開始逐漸沒落後,原本村內有數十家竹編廠,如今只剩下兩家;廠內大多是七十多歲、雙鬢發白的老師傅,還依傳統頂著高溫火烤、揮汗如雨進行這項即將走入歷史的行業。
環保又文化
擬打造故事館
崙尾天赦庄竹編協會總幹事蔡世緯也說,為了讓竹編這個天然素材,以更親近現代生活的面貌呈現,協會自二○一二年成立後,就陸續著手文化景觀營造,以傳統竹編打造古亭畚、竹風車圍籬、竹編公園等,用竹編敘說崙尾天赦庄的文化故事。
蔡世緯指出,如今庄內的竹編師傅剩不到十人,傳承出現斷層,所幸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聘請詹靜儒擔任專案經理,幫忙培訓竹編師、產品行銷及導覽、教學人才,不僅增加在地就業機會,也能把年輕人留下來。
詹靜儒也不負眾望,她運用在校所學以及巧思,讓竹編技藝時尚化,開發出時尚竹編拼布包、眼鏡盒、名片夾等商品,不僅價格翻倍,更有知名飯店看準竹材環保、天然的特性,前往天赦庄採購大批竹藝擺飾。
她說,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塑膠容器用久了不僅容易碎裂,加熱後釋出的塑化劑也會造成食安疑慮,而竹編容器即使冷凍也不會變質,她深感竹編器物不僅環保,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計畫將來打造竹編故事館,且串聯竹編工廠與社區導覽,規畫成社區半日遊或一日遊體驗行程,讓遊客親自體驗剖竹管、削竹片及編織為成品的過程,翻轉民眾對竹編的傳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