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長源
小時候家裡沒有熱水器,也沒有像樣的浴室、澡盆,都是在屋外用稻草圍一個不見光的空間,就算是浴室了,裡面放一個大臉盆就是浴缸。冬天寒風呼嘯,冷氣從細縫鑽進來,身體都還未洗好,水就已經涼了。
所以,那時洗澡是一件大工程,必須燒好多熱水備用,一家十幾口,單是洗澡水就要燒好幾大鍋。不只如此,煮飯也要燒熱水,所有吃的、洗的,全仗母親一人如千手觀音般張羅出來。
雖然冬天天氣冷不太會流汗,但大人整天在田間工作,還是得洗澡。小孩子沒幹活,未必要天天洗澡,不洗澡的日子,就用小臉盆裝熱水,將臉、脖子、手一一擦拭後,雙腳放進臉盆裡,再將腳掌、小腿清洗乾淨,便大功告成了。
那時,熱水都是媽媽煮飯時順便燒的,因此每當媽媽說:「水熱了!」一股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貧窮年代,冬天一樣沒鞋子穿,不管上學、玩耍,或是到田地裡幫忙莊稼事,都是當個「赤腳大仙」,腳踩著泥土冷徹心扉,倒也習以為常;直到晚上盥洗時,才能將雙腳泡在熱水裡,一股暖流從腳底竄往全身,感覺再幸福不過了。不像現在,雖然可以將全身都泡在浴缸裡,還可以隨時添加熱水維持適宜的水溫,舒適是舒適,卻少了往日的那種幸福感。
我想那是因為,往昔的那一盆熱水裡充滿了母愛,媽媽用愛溫暖了冬天。而今,即使浴缸裡放了滿滿的熱水,卻再也找不到母親的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