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月 主題徵文
記得當時年紀小
赤腳年代
圖/洪長源
文/洪長源
那是沒有鞋子穿的民國四、五○年代,上學、上街、遠足、下田幹活,個個都是赤腳大仙,因為鄉下地方完全依賴農業生產,當時農業品質差,產量低,生活苦,鞋子是富有人家的專利品,小孩子有件破襖,冬天可以禦寒就滿足了。
當時學校升降旗排隊、運動會,個個都是赤腳,看在今日學生眼中,或許會懷疑赤腳到學校,不會被處罰嗎?因為公共場所穿鞋子是基本的國民禮儀。但是在「先顧腹肚、再拜媽祖」的貧窮年代,誰還顧得了禮儀?學校也不會要求,孩子能上學已屬不易,再要求穿鞋子,乾脆就輟學。
但是,赤腳也有好處,夏天清涼,不管地面如何溼濘,都可以無顧忌的追趕跑跳,而且不知香港腳為何物?缺點則是冬天由腳底冷上來,全身都會發抖。
記得當時年紀小,赤腳走過春夏秋冬,走到國小畢業,農村經濟逐漸改善;上了國中,規定要穿鞋子到校,才結束赤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