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潤膚輕身不老方

文/朱振藩 |2019.11.18
1792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曾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的戴傳賢,一生多采多姿。早年參加革命,自號「天仇」,誓與清廷有不共戴天之仇;後來到了上海,經商買賣,改名「季陶」,寓陶朱公致富之意。等到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他再改名「傳賢」,其志在任孫中山的傳人,可惜事與願違,不為世人所重,只好一心禮佛,常年茹素,人稱「傳賢菩薩」。晚年又轉心意,學長生不老方,罕食人間煙火,口袋放些松子(仁),充作乾糧之用,算是奇人異士。

老實說,中國古代道士,精研各種食物,尤重松仁,視同仙果,以為常吃能辟穀不饑,延年耐老。如六朝知名道家陶宏景及唐代道家兼醫家的孫思邈,他們入山歸隱時,皇帝皆問以長生不老之術,一致推崇松子的營養價值及功用。戴傳賢如此,實為接踵前賢,盼能養生益壽。

松子為松科植物紅松、油松、馬尾松和雲南松等松樹果實的種仁,古稱松實、松元等;俗名則是松仁、崧仁、松子仁。其仁可直接生食,亦能在果熟後取出晒乾,待去其硬殼,再取得松仁,當成烹飪食材,以炸最為常見。

中國食用松子的記載,約起源於漢代。依《洪武內傳》、《列仙傳》及《神仙傳》的說法,已有人服用松子而受其益之事。此後的文獻,更常見食用松子可延年益壽的描述。例如:《海藥本草》謂:「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本草經蔬》稱其:「味甘補血。血氣充足,則五臟自潤,發(指肌膚)白不饑。仙人(指修道者)服食,多餌此物,故能延年,輕身不老。」清代名醫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更指出:「(松子)下氣香身,最益老人,果中仙品,宜餚宜嚼,服食所珍。」是以據《打牲烏拉志典》的記載,清宮曾將東北出產的上上品松子,列入御膳食品。

此外,清代曹廷棟及黃雲鵠各自所撰的《粥譜》中,均收有「松仁粥」;而清代飲食鉅著《調鼎集》內,亦收有「松仁餅」、「松仁糕」、「雞油炒松仁」這三款,與「松仁茶」、「松仁酒」,以及松仁配製食品的方法。足見到了清代,松子已在食品中廣泛運用,而今尤為飲食業者所常用。

以松子入饌,可葷可素,素的通常與香菇、豆腐等搭配,河南名菜「松子燒香菇」,即為其一。它亦能製成甜點,如「松仁黑芝麻月餅」;或先碾成碎粒,製作糕餅類食品的裝飾料和餡料。又,它還可以製成炒貨,作為消閒食品,或製成松仁糖等,洋洋灑灑,可謂大觀。而在製做粥、茶、酒等,取用松子提味增鮮,尤為雋品,故稱之為「仙果」,確也名實相符。

「松子粥」的食法,源自《士林三書》,其法為:取松子搗碎,再與粳米熬煮成粥,供正餐或點心服用。此粥有補虛、養液、潤肺、通便之功,如能經常受用,所謂延年輕身不老之說,應非空穴來風。

末了,營養價值極高的松子,含脂量高,吃了之後,會增添大量熱能、加強體力、溫胃不饑、潤澤皮膚,且其脂肪多為人體所需要的亞油酸、亞麻油酸等不飽合脂肪酸,有防治動脈硬化的功效。時常拈此尤物,置於唇齒細嚼,在不經意之間,便有無窮受益。然而,它亦具緩瀉作用,凡大便溏薄者,並不宜多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