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淑磨40年 點燃漆藝復興火種

曹麗蕙 |2019.11.05
3458觀看次
字級
漆藝家黃麗淑。圖/工藝中心提供
作品〈牡丹〉 圖/工藝中心提供
作品〈彩豐〉圖/工藝中心提供
作品〈火樹銀花〉圖/工藝中心提供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漆器,如同琥珀,是有層次、含蓄的美,流露曖曖內含光的東方美學。」投入漆藝創作四十年的黃麗淑,是台灣已故漆藝大師陳火慶傳人,也是點燃台灣漆藝復興火種的重要推手,當她談起漆器之美時,眼神閃耀光彩。

一九七七年黃麗淑進入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設計組時,主要從事竹木產品設計研發,但因竹子易發霉長蟲,為提高竹材附加價值,她從日本雜誌中獲得啟發,將生漆與竹材結合,就此展開她與漆藝四十年的情緣。

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天然素材,取自漆樹樹幹中,一開始是乳白色,和空氣結合氧化變黑、乾燥後,形成一層薄膜,能保護器物,由於只有亞洲才生產漆樹,使得漆器幾千年來成為亞洲特有工藝。黃麗淑笑說:「就像人化妝一樣,漆也是一種化妝術,塗膜可以保護胎體,又能美化器物。」

然而一九七○年代的台灣,石化工業興起,「費工耗時」的漆器,不敵石化產品的快速便宜,就在漆器漸漸被遺忘之際,黃麗淑重新發現台灣漆藝大師陳火慶,邀請他到手工業研究所開課,更投入台灣漆工藝的田野調查研究,點燃第一把台灣漆器工藝復興的火炬。

赴外學習

吸納各方精華

黃麗淑不僅傳習陳火慶對漆料特性的掌握,以及紮實的技藝,她說:「老師一點漆都不浪費,直說『這像從樹上流下的血液般珍貴』。」她更在陳火慶身上看到,一名大師對工藝材料尊重珍惜的態度。

由於天然漆在未氧化前「會咬人」,讓不少藝術家因皮膚過敏紅腫而生退心,黃麗淑自承「可能天生是做漆的料」,她並未有過敏反應,反而愛上這道「等待」的工藝,她不僅向陳火慶習藝,還赴日本、琉球與中國大陸福建學習蒔繪、堆錦與中國傳統漆器技法,吸納各方精華。

雖說漆藝費工耗時,但對黃麗淑而言,「漆藝最美的就是等待」,「等待它與空氣發生變化」,包括天然蔭乾、包布、上灰、打底漆、上文飾彩繪、研磨、推光等,一天只能做一道工序,且一件作品需經多次反覆髹塗、蔭乾、磨光等,常常得歷時多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訓練磨功

練出耐心修養

黃麗淑說,當中「磨功」很重要,要用砂紙研磨、推光,讓藏在漆下的文樣圖案「磨顯」出來,初學者若太心急,一下就會磨破,「學漆無法速成,需用耐心與時間照顧,才能讓漆器散發溫潤內斂、含蓄的光澤。」她從漆藝中「磨」練出耐心修養,也學會等待之美。

黃麗淑推廣漆藝不遺於力,從事創作教學,也曾於九二一地震後,教導社區婦女學習漆器技藝,創造地方產業特色。二○○九年她在南投草屯興建「游漆園」工作室,當中的花草樹木、池塘流水,一景一物都是她創作的靈感,進而開展出四季系列、月花系列、種子系列,以及結合詩詞與自然的文學系列等,如同《莊子》所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她說:「我的創作理念,是要從生活中體驗生命,也希望更多人能由大自然中體會生命的美好。」

「慶曜麗緻─陳火慶傳人黃麗淑漆藝創作展」即日起至二十六日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展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