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脂肪肝已成為兒童新危機,尤其是肥胖兒童更應注意。一項針對台北縣市國中小學童進行的調查指出,約一成兒童有肥胖問題,其中三分之一有脂肪肝,而有脂肪肝的學童中,四成出現肝功能異常。
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倪衍玄昨天出席一項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的活動時表示,台大醫院與亞東醫院在二○○四到二○○六年間對台北縣市國中小學童進行調查,估計每十名國中、小學生中,就有一名肥胖兒,其中尤以國小五、六年級學生最普遍。
倪衍玄表示,過去肥胖導致肝功能問題的患者,多半出現在三十歲以後的成年人,但近年來發現,脂肪肝問題也提早在下一代孩子身上顯現。他說,現在孩子普遍營養充足,不僅正餐吃得多,也愛吃零食或垃圾食物,但運動量普遍不夠,又經常在家看電視或打電玩,導致體重過重比率愈來愈高。
倪衍玄提醒,脂肪肝導致肝功能異常,可能讓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出現肝纖維化,進一步可能導致肝硬化,他有一位就讀國中的病患,身高一百五十八公分,體重卻有八十五公斤,因嚴重脂肪肝已出現肝纖維化,提醒家長不要輕忽兒童、青少年的肥胖問題。
他指出,兒童脂肪肝部分成因來自遺傳,遺傳性脂肪肝可透過運動、飲食控制,若兒童肥胖,卻又不運動、不控制飲食,得脂肪肝的機會大為增加。倪衍玄建議,與其限制孩子食量,不如增加孩子的運動量,藉由運動消耗熱量達到健身效果,並隨時注意BMI指數是否超過正常範圍。
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也呼籲國人正視兒童換肝需求,以實際行動支持器官捐贈。八個月大的林育慶因新生兒膽道閉鎖,需換肝才能存活,但林爸爸因有B型肝炎無法捐肝,林媽媽與育慶血型不同也無法捐肝,林育慶若無法及時換肝,就可能失去生命。林爸爸、林媽媽昨天帶著育慶公開呼籲民眾支持器官捐贈。
倪衍玄表示,國內目前一年約有二十位幼兒有換肝需求,因為傳統觀念的問題,身後願意捐贈器官的人不多,只有百分之五換肝者的肝臟是來自器官捐贈,而幼兒能排到的機會,更比成人低很多。
由於活體捐肝限五等親內,部分幼兒仍需仰賴器官捐贈,醫界嘗試將捐贈肝臟分成大、小兩部分,移植給一個大人、一個小孩,提高捐贈肝臟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