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水足跡」的專家指出,人口成長、肉類消費持續升高以及經濟活動日益活躍,已導致全球水資源面臨極大壓力。如果無法及時改善,將引發糧食安全問題、衝突、移民與財政不穩定 。圖/法新社
研究「水足跡」的專家指出,人口成長、肉類消費持續升高以及經濟活動日益活躍,已導致全球水資源面臨極大壓力。如果無法及時改善,將引發糧食安全問題、衝突、移民與財政不穩定 。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研究「水足跡」的專家指出,人口成長、肉類消費持續升高以及經濟活動日益活躍,已導致全球水資源面臨極大壓力。如果無法及時改善,將引發糧食安全問題、衝突、移民與財政不穩定 。
「水足跡」概念是荷蘭教授霍克斯塔(Arjen Hoekstra)提出,是衡量用水的指標,包括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直接用水,以及間接用水,可反映個人對水資源的消耗與倚賴程度。透過水足跡,可以了解購買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多少水資源及汙染。
華盛頓研究機構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依據各地區的地表水、地下水與可用總水量進行計算,當某地區農業、工業與城市用水的用量占地表水與地下水的80%,被視為「極端缺水」;用量在40%至80%之間則屬於「高度缺水」。
報告指出,全球共有將近400個地區的民眾,處於「極端缺水」的環境。目前全球約26億人生活在「高度缺水」的國家地區,其中17個國家的17億人位於更嚴重的「極端缺水」之地,包括卡達、以色列、黎巴嫩、伊朗、約旦、利比亞、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厄利垂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聖馬利諾、巴林、印度、巴基斯坦、土庫曼、阿曼與波札那。
印度在全球最缺水的國家中排第13,有36個省和地區被列為「極端缺水」地區。此外,印度的水資源使用和管理,正面臨嚴峻挑戰。報告指出:「印度主要城市持續不斷出現水資源危機,水資源管理不彰,以及工業和民生用水需求不斷增加,使情況持續惡化。」
除此之外,墨西哥、智利、非洲、南歐和地中海一些熱門旅遊地區的缺水程度,也已達到令人擔憂的程度。
該研究所的「全球水計畫」(Global Water Programme)主任奧托(Betsy Otto)直言:「我們正面臨全球水資源危機。」
據統計,1961年至2014年,全球取水量增加2.5倍。灌溉用水增加,這類用水約占每年取水量的67%。另外,工業用水量、民生用水量也都持續增加。
牲畜用水占總取水量的比率相對較低,但研究指出,對動物產品的需求會持續增加,如果能改變飲食習慣,減少肉類需求,有助緩解水資源危機。研究指出,動物產品的水足跡,遠大於具相同營養價值的作物產品。
讓水資源危機更加棘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氣候變遷。聯合國報告指出,氣候的變化,會使各地區的水資源供給更難預測,進而影響作物產量,糧食危機。就這一點來說,如果能夠有效減少造成氣候變遷的「碳足跡」,也將可減輕水資源壓力。
據聯合國推算,如果目前的趨勢無法扭轉,2030年時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短缺,將迫使最高7億人流離失所。為了爭搶水資源,許多缺水地區已出現衝突,如以色列、利比亞、葉門、阿富汗、敘利亞和伊拉克。
在水資源面臨短缺、汙染之際,世界各國可利用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工具辨識風險,並依風險高低加以因應,包括推廣節約用水、嚴格監管、合理分配。運用新技術循環使用,方可確保水資源的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