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央行總裁楊金龍昨天在一場演講中透露,貨幣政策將有大變革,未來央行擬將貨幣總計數(M2)年成長目標區間調整為二到三年的中期監控區域,而不再逐年設定M2成長目標區間。
楊金龍指出,央行現在是採行彈性的貨幣目標化機制,是以M2為中間目標,並考量其他重要的總體經濟金融變數。因為M2的成長率攸關經濟活動所需資金,央行目前是在每年底根據下一年經濟成長率與物價年增率預測值等變數,推估M2的貨幣需求,並考量國際經濟金融情勢等可能影響資金動能的外在環境變化,來訂定適當的目標區間。
楊金龍強調,全球金融危機後,雖然M2與物價間的相關性減弱,但兩者仍具中長期穩定關係,因此未來央行擬將M2年成長目標區調整為兩到三年的中期監控區域,且考慮不再逐年設定M2成長目標區數值。這種作法將容許M2在中長期參考區間內有較大的波動,不僅讓貨幣政策有較大操作彈性,也可發揮中長期定錨機制的作用。
楊金龍表示,這樣的變革有三大主因:第一,全球金融整合日益深化,法規鬆綁及金融帳自由化的進展推升,國際資本流量已遠遠超過國際貿易量,影響了幣政策的有效性,增加央行掌握M2成長率的困難度。
第二,非銀行金融、虛擬通貨、P2P借貸及群眾募資等新型金融蓬勃發展,削弱了銀行在貨幣創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可能形成金融監理問題。
第三,全球供應鏈高度連結、創新科技發展及電子商務巨擘的訂價能力持續增加,改變就業市場及物價變動趨勢,使得央行愈來愈難掌握貨幣政策指標。
學者:改訂利率目標區間
針對央行貨幣政策的變革,前央行副總裁、台大經濟學系兼任教授許嘉棟指出,現在電子支付愈來愈多,消費者物價跟貨幣供給關聯性愈來愈低,貨幣供給的需求已跟過去不同,建議效仿美國改為訂定利率目標區間。
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認為,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都是有遞延效果,把貨幣政策遞延效果考量進來,貨幣政策考量的應該是長期目標,更能看出平均穩定的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