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祖先 5000年前就懂種稻 曹麗蕙 |2019.10.16 語音朗讀 241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十九日起正式營運。圖/中央社 「人面陶偶」為蔦松文化道爺遺址出土,陶偶的樣貌清楚,五官完整。圖/中央社 「碳化稻米」可能為台灣出土年代最早的栽培稻米。 圖/史前館南科考古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占地二點四四公頃,歷經十多年籌建、九個月試營運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將在十九日與國人見面,史前館館長王長華表示,台灣有五千年豐富瑰麗的文化,邀請民眾從當代觀點共同與考古學者探索與詮釋史前文明,增加對這塊土地身世的理解,認識台灣文化演變。開館當天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觀。 王長華表示,南科考古館座落台南科學園區內,二十多年前因園區開發廠房,陸續發掘出考古遺址,之後政府決定在此蓋博物館,並由史前館籌備。南科考古館前後挖掘出八百萬件以上的物件,及兩千四百多具人骨,開館後有三個常設展廳和一個特展廳,將展示一千五百多組文物。 魚耳石 魚類「智慧身分證」 王長華說:「南科園區整理出逾六十個遺址,時間橫跨五千年前至三百年前,在台絕無僅有,且分布密度極高,也是文化延續最完整的區域。」目前分散此處的文化有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漢文化等,她希望邀大家一起用當代視野探索台灣這塊土地的滄海桑田與文化變遷。 昨在記者會上,南科考古館挑選十大具代表性文物,現場更開箱四件珍藏文物,搶先曝光。其中,「碳化稻米」距今五千至四千三百年前,為大坌坑文化南關里東遺址出土,為台灣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顯示台灣史前居民在五千年前已懂得人工栽培稻米,不再局限於原始的採集與狩獵。差不多時期的「魚耳石」,為大坌坑文化大昌橋遺址出土,魚耳石為硬骨魚耳中的霰石結晶體,耳石上一圈圈的生長痕就像樹木的年輪,詳細記錄魚的年齡和生活環境資訊,可說是魚類的「智慧身分證」。 姚仁喜設計 呈現古今對比 「人面陶偶」距今一千八百至一千三百年前,為蔦松文化道爺遺址出土,陶偶的人面樣貌清楚,五官完整,背面可見髮辮,可能代表當時人的相貌;「玉管珠串」距今兩千八百至兩千一百年前,為大湖文化牛尿港遺址出土,由一百八十八顆管狀玉珠串成,做工精緻,管珠中央所穿的孔洞直徑不到零點三公分,顯示製作者的高超工藝技術。 南科考古館建築邀請姚仁喜操刀設計,他昨分享,建築特色是希望傳達考古探索精神,因此館內運用很多管狀空間,包括大廳入口、時空隧道,兒童館則以玻璃帷幕為主要外觀。建築以不同幾合向度組成,一是象徵考古的方位、二是象徵現代都市的經緯關係,主要軸線交錯十九度,彼此交疊出張力空間。 主體建築外牆選用玄武岩石材與鑄鋁版,產生一新一舊,亙古與現代的對比。另外,他說,「整體建築像一個密碼的機器,希望大家在建築中探索、破解密碼。」 前一篇文章 男高音佛瑞茲 用音樂拯救弱勢童 下一篇文章 憑養螳螂、蝴蝶專才 兩人進興大 熱門新聞 01【悅讀人生】 與羊共舞2025.09.05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4-42025.09.0503佛大、南華校長 回山禮拜星雲大師 2025.09.0604達拉斯講堂跨宗教午餐會 祝願世界和平2025.09.0505無電照明 阿凡達夜光植物成真2025.09.0506白露養生潤肺防敏 保溼防晒多喝溫水2025.09.0507《僧事百講》英文版套書 叢林常識廣宣國際2025.09.0508電動車到底安全嗎?2025.09.0509葡萄牙纜車脫軌 至少15死2025.09.0510畫廊外牆 壁畫吸睛2025.09.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為學生健康把關 南市發表營養教育專書佛大參訪汶萊 辦學特色獲當地高中肯定 南華雲水書車成果展 展現全台首創由孩子創作AR繪本 校外文化體驗計畫開跑 逾5000名師生走出校園口腔保健 壽山攜手獸醫為狒狒拔牙、根管治療策展水圳故事 小學生化身自然觀察家 作者其他文章北師美術館 探索航空飛行特展故宮萌主遠征捷克 秀魅力圈粉楊麗花戲曲傳奇 9月再現經典繪本作家鄭明進 獲金鼎獎特別貢獻獎故宮國寶首度東遊 玉鴨12月到蘭博故宮珍寶9月到捷克 秀東方神鬼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