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風華再現--新竹消防博物館

文╱人間社記者黎維桂、邱乾海 |2019.10.14
2949觀看次
字級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目前仍保留一個分隊駐防。圖╱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消防博物館的鐘樓,早期稱為「望樓」,上有警鐘。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在日治時期,是全市最高建築。圖╱文化局提供
消防博物館內的滑桿,可供二樓待命人員迅速滑降到一樓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消防博物館旁有一口古井,為早期汲水救災之用。圖╱人間社記者邱乾海
消防博物館展示的消防衣。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戶外滅火體驗區,可供學童操作滅火器與唧水幫浦。圖╱新竹市消防局
心肺復甦術(CPR)訓練區,可供學童模擬演練CPR。圖╱新竹市消防局
許金德捐贈的「金德號」消防車。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這輛「手推式腕用唧筒消防車」於1900年啟用,至今超過百年歷史。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消火筒」可用來抽水滅火。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文╱人間社記者黎維桂、邱乾海

位於新竹市中山路的消防博物館,是日治時期新竹市最高建築,2002年6月轉型為消防博物館,除了展示台灣早期的消防車、救災器材外,也有教學體驗設施,是一個兼具消防救災、教學、體驗的博物館。

興建於1937年的新竹市消防博物館,原本是新竹市消防局駐防廳舍,主體建築由六層樓高的鐘樓與二層樓的辦公室組成。轉型為消防博物館之後,仍保留一個分隊駐防,以維護新竹市鬧區防災安全。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消防博物館見證新竹市消防發展史,因具高塔瞭望設施、現代設計造型、立面貼面磚裝飾等特色,2018年8月8日審議通過成為新竹市第33處市定古蹟。

望樓傳聲筒

救火急先鋒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的鐘樓,早期稱為「望樓」,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市區若發生火警,消防人員會儘速爬到頂樓瞭望,快速判定失火地點,同時利用傳聲筒及警鐘,告知在一樓待命的消防人員儘速前往救災。

位於消防博物館旁的古井,早期是消防救災水源,隨著時代演進,逐漸功成身退。由於古井極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經市府重新規畫,活化再利用,且在旁設置古早的唧水幫浦等設施,延續古井風采。

由於火災搶救分秒必爭,為使消防人員迅速出動,館內有早期的滑桿設施。當值班台接獲火災消息時,由值班人員立即按下警鈴,此時在二樓待命的消防弟兄聞訊,就能迅速利用滑桿滑降到一樓,出動救災。

消防體驗區

小朋友最愛

消防博物館的體驗區可供參觀者實際操作,包括滅火器及唧水幫浦的使用方法、濃煙體驗室等。

中山消防分隊員楊上頎表示,消防博物館內各體驗區很受孩童喜愛,尤其小朋友穿上消防衣,模仿消防員救災時,那種既專注又可愛的神情,往往讓父母拿相機拍個不停。

隊員張家維指出,民眾參觀消防博物館,還可到濃煙體驗室,體驗火場濃煙瀰漫時的逃生技巧,也可前往心肺復甦術(CPR)訓練區,透過實際模擬演練,學會CPR技巧,必要時可以救人。

骨董消防車 退休逾半世紀消防博物館內陳列一輛百年歷史的「手推式腕用唧筒消防車」,這輛老骨董於1900年在新竹縣芎林壯丁團啟用,直到1956年在新竹縣竹東消防隊除役,是館內「元老級」的消防車。

此外,館內有一輛醒目的「金德號」消防車,是新竹市民許金德於1975年為回饋鄉親所捐贈;消防局為表彰許金德,以「金德號」為消防車命名。

消防博物館除了展示消防歷史文物外,也提供各項防火與防災教育功能,包括:火災起火物品展示區、多媒體放映區、動態救災模型展示區、滅火體驗區、消防設備操作區及火場逃生體驗區等。

消火筒 狀似童玩水槍

館內陳列的早期救災器材,如今已不多見,其中「滅火銅槍」是早期的銅製滅火器具,長達一公尺多、重約一公斤,由消防員手持射水滅火。

消防局表示,這種滅火銅槍,在台灣鐵路蒸汽火車的年代,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蒸汽火車經過隧道後,鐵路道班巡查人員就要拿滅火銅槍及水袋進入巡視,以免火星引起隧道木構支架失火。

此外,館內展示的「火藥式拋繩槍」是消防人員無法靠近險惡地形時使用,多用在水上救溺及沙洲受困救援;而另一種早期救災器材「消火筒」,狀似童玩水槍,可抽水滅火,頗能發人思古幽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