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計時,只要看鐘錶便一目了然,但在鐘錶未發明前,計時可就沒那麼方便;但古人的智慧了得,他們自有解決之道。
中國古代最常見的計時器稱為「漏」。因它呈壺形,多以銅製,故又叫「銅壺滴漏」。漏壺,自上而下分成若干層,上層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層層下注,底層有刻度浮標計,可隨水位的上升而上升,人們從其刻度的多少來計算時間。這種以滴水計時的器具,又稱「水時計」。
另有一種是以燃香、燃燭或燃燈等來計時的器具,叫「火時計」。古代最常見的火時計有更香、香篆、盤香、刻灼及長明燈等,最初以晝、夜為單位,後來逐漸改進到聽「更」為單位,即將一晝夜分為十更(晝、夜各五更),以焚香幾枝為度。如以一晝夜控制燒香棒十枝,那麼以後每燒香棒一枝,即為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