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雖與徐庶在《三國演義》三十五回一起上場,但並未露面。那時劉備剛從襄陽逃至司馬徽處,聽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即夜不成眠,一心一意想求得此二人。
後在途中遇徐庶,納為軍師,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曹軍大敗。曹操為此以徐母手書賺取徐庶至許昌,徐庶事母至孝,臨行前特薦諸葛亮給劉備,並告知「伏龍」乃諸葛孔明,「鳳雛」乃襄陽龐統也。(三十六回)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龐統則要到四十七回「巧授連環計」才真正露面。按羅貫中所寫,赤壁之戰中的火攻與連環計,均出自於龐統,其實《三國志‧龐統傳》中根本無此記載,但很多人還是願意把這份功勞記在他身上。
就像徐庶「走馬薦諸葛」,按《三國志‧諸葛亮傳》,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劉備在當陽為曹操所敗,諸葛亮和徐庶都在現場,這表示徐庶並非離開前才薦諸葛亮給劉備,羅貫中寫「走馬」,讓很多人相信那是徐庶臨行前的義氣。
儘管「走馬薦諸葛」與「巧授連環計」分別是徐庶和龐統最具代表性的的情節,但羅氏後來又創作出「徐母自殺」以及「龐統任耒陽(湖南衡陽)縣令」這兩段,內容更值得關注。
建安十三年,曹操以徐庶老母招降徐庶,徐母聞知,當場罵他「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之後即因羞慚而自縊於梁間。(《三國演義》三十七回)
對現代人而言,這是一則雙輸的故事。徐庶因老母而歸順曹營,但老母卻因其歸降而自殺,這是「忠孝兩失」的悲劇!羅貫中這麼寫,叫天下母親太沉重。徐庶原本是顧及老母安危,不得已而投身曹營,無可厚非;但徐母卻自責教子無方,有辱家門,以死謝罪,導致一場家庭悲劇。這「忠孝不能兩全」的故事必須由徐母出面收拾善後,情何以堪!
建安十四年,劉備領荊州牧,請龐統任耒陽縣令。一日,張飛前往視察,見龐統宿醉未醒,怒責之。龐統醒後,當面將百餘日所積壓公文了斷完畢,張飛方知大才小用,委屈了龐統。後劉備得知,立即下階請罪。(《三國演義》五十七回)
其實這一段並未讓龐統人格加分。第一、他恃才傲物,看不上一個小地方官。第二、整日酩酊大醉,不理「正」事。第三、積壓公文百餘日,不知民生疾苦。第四、不到半日竟將所積百餘日公文了斷完畢,其粗糙程度可以想見。第五、劉備何罪之有?
整個過程誇張了龐統的荒唐與自大,和之前羅氏寫龐統因貌醜,其才不為孫權重用深獲大家同情相較,此段反見龐統心態之不平衡。
所幸徐母自殺與龐統宿醉均屬虛構,但至少羅氏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價值。
王允的故事最有名的是《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可惜此計和龐統的連環計都是子虛烏有,因為歷史上根本就沒有貂蟬這個美女,王允又如何施展美人計去挑撥呂布與董卓的嫌隙?不過董卓確實是死於王允與呂布合謀,但同年王允亦死於董卓部下李傕、郭汜之手。
漢獻帝初平三年(一九二年)夏四月,董卓死,王允弒其宗族。六月,董卓部下涼州兵攻陷長安,殺王允及百官,殃及萬餘人。短短兩個月內,長安百姓心情由高峰跌至谷底。
不過要負最大責任的就是王允。王允誅董卓後,自恃功大與呂布失和,且殺了才子蔡邕(與董卓親近),再加上李傕、郭汜上表求赦,王允不允,董卓舊部震撼,傳言王允將誅盡涼州兵。後又有賈詡建議李傕應為董公報仇,這一煽風,王允的命就沒了。
不過《三國演義》寫王允死前,李傕、郭汜曾責問他為何不肯相赦,王允只罵他們逆賊,而未多加解釋。從後來李傕、郭汜夾持漢獻帝來看,如果王允當初能接受他們歸順,不認為他們是逆賊的話,這段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王允如此固執的人,怎麼可能「巧使連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