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去探望服役的兒子,連長向他說,你的兒子很聰明、也很盡責,對同袍有情有義,但有一個相當大的毛病。
父親緊張地問他:「什麼毛病呢?」
連長說:「他的毛病就是太會花錢了。別人休假出去搭公車,他一定來回叫計程車;吃東西他要請客,不讓別人出錢。這樣花錢怎麼得了?」
這位父親聽完後,如釋重負的笑著說:「我還以為是什麼不得了的大事,他這些行為都是我教的。我是建築商,未來公司要交給他,我的每一筆生意都是好幾億,我怎麼能讓他因計較小錢而失去大生意呢!我當然還要他廣交朋友,多結交人心呢!」
春秋時代陶朱公的次子在楚國犯了死罪,他本來要三子帶重金去營救,但長子執意要去,說是身為長男,連救弟之責都做不到不如自盡,陶朱公勸阻不了,只好依他。
但長子卻沒有辦法救回弟弟,他只是帶回屍體。家人都很悲傷,陶朱公卻冷靜地說:「大家不要悲傷了,這情況我早就料到了,大兒子從小跟在我身邊創業,看錢難免較重,自然捨不得花大錢救人;小兒子出生時家境已富裕,不知賺錢不易,揮霍自如,所以他應是較能達成救人任務的人。大兒子為了黃金,把弟弟的性命都賠上了,自是無可奈何的結局。」
台灣這幾年崛起於金融界及電視購物的某家族,他們均擅長於人脈經營。他們的大家長從第二代還小時,就將之帶在身邊,過年送禮一送大半個月,所花的時間、體力、金錢為數龐大,但經營出來的成效也不在話下。
一位企業家曾對我說,他出國購物是為了送客戶,分門別類,依喜好、交情深淺和價值,他說,雖然沒有用在自身上,但最後還是都回來了。
另一位成功的保險主管,他最喜歡送書給同仁,他還大肆購買演講入場券,鼓勵同仁去進修,他說他的投資是值得的。
當年杜月笙在上海灘黃金榮門下時,黃金榮為了挑出接棒人,特地給三個最佳人選各一大筆錢,然後叫人在後面監視他們如何用錢。其中一個將錢存入銀行;另一個呼朋引伴揮灑一空;杜月笙則是拿去救濟昔日貧困的鄰居、街坊。
黃金榮知道後,依照三人個性各賦予重任。把錢存入銀行的人,讓他當帳房管財務;揮灑一空的當教頭,負責帶兄弟爭地盤;杜月笙心胸廣闊,適合接棒帶領大家。
錢會助人,也會害人。用錢的態度,也會決定錢的價值。如何將錢的價值運用到最恰當的地方,這也要看用錢的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