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遠報導】繼「大陸熱」後,「韓國熱」近來已成為台灣的顯學,尤其南韓在經濟方面表現,更成為台灣產業界和政府共同的痛,甚至是羞辱。
幾年前台灣資訊業流傳一則笑話:「台灣廠商經常為了搶訂單,關起門來在家裡自相殘殺,殺到血流成河,還沒人死,打開家門才發現,門外躺著一堆死掉的南韓人」,這則笑話一則說明台灣企業生存能耐,一則揶揄了南韓人。
不過這兩年笑話改版了,「台灣廠商在家裡自殘殺,殺到快活不下去了,大夥奪門而出,發現門外一票高麗棒子,拿著汽車、手機酘酘甚至是供台灣廠商相互廝殺的武器,向台灣人兜售。」
大前年台灣創下一八○億美元歷年最大貿易順差後,對外經貿形勢快速逆轉,今年估計貿易出超只剩二十億美元左右,有官員指出,「按照這麼下去,明年就會出現逆差了」,逼得經濟部長何美玥從去年底起緊盯著台韓經貿形勢的變化,並希望向南韓借鏡。
然而以南韓為師,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眾所皆知,南韓產業近來脫胎換骨,在全球巿場所向披靡,最大的因素就是南韓政府能有效整合國家力量,推動產業發展,從鋼鐵、石化乃至電影、網路遊戲產業的成就都有政府在背後支持。
相較之下,台灣最弱的部門就是政府,從世界經濟論壇以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歷次對台灣競爭力評比,行政效率不彰往往成為拖累台灣競爭力最大的絆腳石。 以最近軍購案為例,南韓軍購幾乎全面採取內購模式,將軍購商機用來扶植高科技和重工業發展,台灣軍購卻採外購,把大量經費資源交給國外軍火商,其他台韓政府採購都有類似差異,顯示台灣政府運用資源發展產業能力確實不如南韓,可見台灣想學南韓,就應該先由政府開始,向南韓政府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