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胃癌為全球癌症死亡排名第三、發生率排名第五癌症,且位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七名,逾八成係由「幽門螺蜁桿菌」感染引起。台大醫院與國際學者制定出二十六項胃癌預防治療共識,當中首推「癌前病變發生前就根除桿菌,防癌效果最好。」台大指出,若結合大腸癌推行胃癌篩檢,平均約十萬元就能預防一個人得胃癌,其金額遠低於胃癌治療費用。
副總統陳建仁昨日出席台大醫院「國際胃癌預防治療共識暨世界保胃日」記者會,表示台灣胃癌防治成績斐然,過去二十年來,胃癌發生率已降三分之一,死亡率減半,其中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和治療,堪稱關鍵。
早在二十多年前,陳建仁與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林肇堂率先開啟了台灣幽門桿菌領域研究,當時台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約五成五,馬祖胃癌的發生率,更高達台灣本島三到五倍,直到近年來胃癌發生率已減少五成以上。
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劉志銘,近年來進行多項大型臨床試驗,開發幽門螺旋桿菌族群與個人最佳療法,探討「除菌治療」對於腸道菌叢抗藥性及腸道外疾病與健康之長期影響,並刊登於《刺胳針》(THE LANCET)及《刺胳針感染病學》(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等國際期刊上。
劉志銘表示,上述創新研究,不僅引領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方向,除菌治療也相當安全,沒有抗藥性或破壞腸道菌相的疑慮。癌前病變發生後才除菌,胃癌風險降三到四成;癌前病變前就除菌,胃癌風險更可降七到八成。
平均每篩檢並治療一百人,即可預防兩人罹患胃癌,以目前篩檢加治療約需二千元計算,只要花費十萬元,就可以減少一人罹癌,遠低於罹癌後手術住院等醫療總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