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眼見全球抑制升溫一點五℃困難重重,台灣的城市減碳也步調不一,中央訂定減碳策略與目標速度緩慢,地方面對減碳,不僅態度相對保守,也未因地制宜,甚至連跨越「低標」都有困難,亟待全盤調整。
根據調查,六都中僅雙北市率先在四年前承諾自主減碳目標,其餘四都均在今年才提出明年減碳百分之二的目標。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指出,早在二○一五年底就在市政會議通過溫室氣體的中、長期減量目標,承諾二○三○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基準年二○○五年減少百分之二十五,二○五○年要較基準年減少五成。
新北市府隨後也跟進北市相同的目標,不過,其餘四都並未自主宣告減碳目標,等到今年才依環保署要求,送出減碳規畫,且都依循環保署規畫的國家減碳目標,亦即二○二○年減碳百分之二。
雙北燃煤廠外移
不利桃園
但外界質疑政府光是訂減碳策略就耗掉四年,效率牛步,明年減碳只訂百分之二也太小兒科。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說,北市產業型態以服務業為主,排碳約七成是用電間接造成,因此減碳重點是住商和運輸類,透過節能補助汰換耗電家電或冷氣系統可有效達標,北市自訂百分之八目標已達成百分之七點三四。他認為,各地產業屬性不同,減碳目標應因地制宜。
新北市環保局長劉和然也認為明年減碳百分之九沒有問題,但桃園市環保局長呂理德說,桃園的工廠逾一萬一千家,工業年產值近三兆元是台灣第一,雙北陸續有以生煤為燃料的廠商遷到桃園「以鄰為壑」,對桃園減碳不利。
高雄市環保局代理局長吳家安表示,高雄總體減碳近年效果顯著,但節電卻有困難,一是全市登記戶籍數增加上萬戶,但人口數卻逐年遞減,顯示家庭結構正邁向人數愈來愈少的「小世代化」,大家庭轉為小家庭,加上極端天氣型態影響,高溫天數愈來愈多,空調用電增加,不利減碳。
台南市環保局表示,台南市排碳主力為工業,減碳百分之二「應該很難做到」,主因包括電力排碳係數居高不下,工業多用電,排碳量就高,這涉及中央能源政策,地方可以努力的空間相對少。
北市電動公車二○二二年達四百輛的目標沒有變化,第一年主要受交通部尚未公布補助金額較高的「示範型」方案,造成公車業者持續觀望,未申請汰換採購,即使現在買,也要等到明年上半年才會交車,因此確定今年無法達標。
新北市表示,減碳最主要手段是減少使用燃料及節電,市府輔導工業鍋爐燃料由煤炭改為天然氣,減少碳排放,節電也用力在推,讓住宅用電持續降低,但林口火力電廠造成電力排碳係數居高不下,加上新北有三百多萬輛汽機車,都明顯影響新北減碳目標,是最大困境。
台中電動公車
推倍增計畫
台中人口快速成長,近年用電量也增加,要減少碳排放確有難度。另一減碳關鍵多搭大眾運輸,台中市汽機車的發油量是台北市的兩倍,居全台第二,而台中捷運路網才正要起步,雖然八年前起推行十公里免費公車,但搭公車比率僅百分之十一,要養成搭乘習慣,至少再等十到二十年才能跟上台北,市府已擬定電動公車、公共自行車倍增計畫,以及明年的「雙十公車」政策再降低公車收費,鼓勵使用大眾運輸工具降低碳排量;加上捷運綠線明年底通車,估計到二○二六年底,台中市大眾運輸搭乘率可提高到二成以上。
台大農經系副教授楊之遠認為,行政院訂減碳目標與期程,完全忽略減碳的技術與成本及能源安全,例如要用風電取代火力發電雖可減碳,但減碳的成本比國際貴出好多倍,最後還可能致調漲電價,這樣的減碳目標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