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索羅門與吉里巴斯相繼與我國斷交,讓大家對我國的外交處境憂心忡忡。但政府除了行禮如儀的譴責中國大陸、譴責當事國甘當北京棋子之外,對於所處的外交困境幾乎束手無策。這才是真正讓我們擔心的。
大家都很清楚,台灣跟邦交國的關係,從來就不是在權力真空裡面存在,也不是兩個當事國所能自由決定。它是鑲嵌在「兩岸關係」與「亞太情勢」之中。所以台灣的外交,需要的是在大國博奕中借力使力的戰略,不是用錢去鞏固雙邊邦誼的戰術。也就是必須有一個「局」的概念,而不是見樹不見林地坐困在雙邊關係的愁城之中。試想,若一切都得靠銀彈相拚,台灣哪有勝利的本錢?
馬英九總統就非常了解這一點,所以在戰略上採取了「和中,友日,親美」的大架構,在戰術上則與北京達成外交休兵的默契。外交戰場的煙硝味消失,浪費納稅人金錢的外交拚場不見,台灣的外交環境也維持了將近8年的平靜。
蔡英文上台後兩岸互信遭到侵蝕,這時就該更加抓住國際環境的變化,從中借力使力才對。但可惜她只抓到了一半。當索羅門的邦交剛剛出現警訊時,蔡總統表示將聯合國際力量,共同維護台索關係,這是對的。
因為這幾年中國大陸在國際上的勢頭不好,各國都想遏制中國勢力的擴張。這不只是海權國家(美國、日本、澳洲,甚至包括英國、法國)想在南海遏制中國,更包括在科技上圍堵中國的科技冷戰。美國甫一推出印太戰略意圖反制中國的一帶一路,蔡政府立即表示願意加入,就是一個掌握國際脈動的快速反應。
可惜他們沒有抓到後續的發展趨勢,因為印太戰略並沒有成型。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當索羅門與吉里巴斯對台外交開始鬆動時,美國曾力勸兩國莫與台灣斷交,但是兩國對此呼籲置若罔聞。美國因此表示非常失望。
其實美國失望的何止這一樁?當韓國與日本交惡,決定不再繼續與日本交換情報時,美國也同樣表示過非常失望。於是我們發現,美國影響不了盟國韓國,也說服不了南太小國索羅門與吉里巴斯。當美國在外交上力不從心的時候,台灣向美國一面倒的外交政策,還行得通嗎?
美國的影響力式微,反射出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加大。南太平洋原是美國、日本與澳洲的勢力範圍,現在中國的勢力已堂而皇之地進入。這就是權力板塊的移動。然後我們再仔細檢視,發現美國在與中國大陸對抗時,總是拿台灣當棋子。每一個對台看似有好的政策,都在藉台灣對中國施壓,但也進一步侵蝕兩岸的互信。一旦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改善,台灣想要轉回去與大陸改善關係,將會發現前面已經被橫了太多的障礙。
台灣外交的存活,必須要比他國有更多的彈性與對國際權力板塊移動的敏感度。以目前這種情勢觀之,台灣只有和大陸改善關係,重建互信,才能為外交止血。
與美國關係固然重要,但必須牢牢抓住台灣自己的利益,才不會變成棋子而遭到犧牲。日本逐漸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就可見其務實。但在意識形態掛帥的情況下,蔡政府對國際局勢的變化是選擇性的接受,她能展現掌舵者應有的務實與彈性嗎?我們真的沒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