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二十三日登場,《紐約時報》報導,與產業界關係匪淺的世界領袖與上街抗議的群眾認知差距大,雖同在一個地球,卻處於兩個世界。
聯合國要求各國明年年中以前提出更嚴格的目標,並在二○二○年年底再開一次類似巴黎峰會的高峰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預期,周一的峰會會有大約六十國宣布減少碳排放的新「具體」計畫,協助世界最弱勢的人,因應全球暖化帶來的負面效應。
問題是抗暖化示威民眾和聯合國大會裡的外交官員有截然不同的期望,甚至對時間的急迫性也認知迥異。
周一的峰會有些國家不會露面。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沒被邀請上台,亞馬遜雨林所在地巴西的代表不出席,全球第七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日本也一樣。
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專研氣候政策的希爾說:「目前,政治氛圍對討論這些事並不友善。多邊主義飽受攻擊 。我們看到專制政府興起。這些壓力都對我們不利。我們未能獲得美國領導階層的協助。」
當權者與產業界關係匪淺
美國總統川普頻頻廢止環保法規,最近推翻了汽車排放規定,指其對美國經濟平添不必要的負擔。在巴西,波索納洛想開放亞馬遜,進行新的商業活動。俄羅斯的普亭主掌政經權力高度集中的「石油國家」。中國國營企業在海內外推動燃媒廠計畫,即使政府試圖降低碳排。印度的莫迪雖然鼓吹太陽能,但也打算擴展煤電。
根據聯合國科學家小組新提出的報告,如果碳排放以目前的速度增加,二○四○年前,全球將面臨重災,沿海地區恐被淹沒、乾旱加劇,糧食安全也將受衝擊。
在全球各地估約四百萬人響應十六歲瑞典女學生桑柏格抗暖化的號召、走上街頭表達對欠缺行動的憤怒後,周一的峰會恐怕只會凸顯氣候行動的急迫性,與外交努力之間的遙遠差距。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瑞德說,抗議活動能否激起世界領袖改變政策,最多不過形成一個問號而已。
他指出,部分領導人和化石燃料及鑽探開採產業有緊密的關係,其他人習於鎮壓示威抗議,當權者「故意充耳不聞」減碳的呼籲。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得出的結果可能令人失望。這會是古特瑞斯必須面臨的嚴峻挑戰,他雖把氣候行動列為聯合國優先要務,但此時有好幾位世界領袖根本不理會科學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