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教義上「大小」之「小乘」義,是以「析色入空」的方法,觀照一切真理,但從正法而言,不管大乘、小乘,只要對法產生執著見,都須破除的。所以,《大智度論》說:「破析對涅槃的執見,不破聖人所證之涅槃。但為尚在修學佛道者,未得涅槃,說已得涅槃,執著其相,故說破涅槃(執)。」依此意,即用分析方法,方便破執。
依修觀層次來說,在藏教中,也有四門,於一一門中,皆具足十乘觀法;從第一觀不思議境,正觀世間緣起,乃至第十無法愛,皆能於諸門中,見第一義諦。所以,三藏四門,以分析方法的止觀,斷除煩惱、證悟真理,純屬是小乘之義也。
接下來說明「大」意。大者,大乘也;智慧猛利,修不生、不滅之體法止觀(體空觀),是菩薩等有力大人所行,故名大乘。《中論、觀四諦品》言:「說明空意者,申『摩訶衍』,『摩訶衍』即是大也。」(以空義來說明,什麼是「摩訶衍」,而「摩訶衍」即是大也。)
《大智度論》說:「欲得聲聞,當學般若」者,這本是菩薩修持的法門,大能包含小,故大乘義中,傍挾聲聞法。譬如:為官者的紅門大戶,雖為王朝辦事,但也不限制小官、百姓的進出。今「大乘」也是如此,正為菩薩施設「體法入空」,雖含小乘法,終究是「摩訶衍」義。而三藏教,以「析法入空」證悟真理,但終歸是小乘。
大乘的「體法觀」是不同於藏教的修法。藏教主張世間是假名而有,而法是實在的,如:五陰是假合有,名為眾生;眾生是假名,而「陰」是實有的法(存在),透過分析令空。如:破柱令空。今大乘體空觀的意義,不管名稱或存在的法,都是假合而有;自體與自性都是無自性的「空」,本來空寂。如:鏡中的柱子,本來就不是真的柱子,不須等待鏡中的柱子滅了才是空,鏡中的柱影,當下即是空,無有生滅,不同於實有的柱子。
(待續)
註:十種觀法即:(一)觀不思議境,(二)發真正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