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漁村裡的美術課」企畫獲「青年鹿樂實踐家計畫」實踐獎金的溫佩璇,因緣際會南漂到屏東及高雄工作,她發現台灣南北資源及數位資訊的落差,她以大鵬灣牡蠣養殖業的興衰為議題,運用趣味化教材,讓學童認識牡蠣養殖產業並彩繪蚵殼風鈴(圖/教育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以「漁村裡的美術課」企畫獲「青年鹿樂實踐家計畫」實踐獎金的溫佩璇,因緣際會南漂到屏東及高雄工作,她發現台灣南北資源及數位資訊的落差,她以大鵬灣牡蠣養殖業的興衰為議題,運用趣味化教材,讓學童認識牡蠣養殖產業並彩繪蚵殼風鈴(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今年辦理「青年鹿樂實踐家計畫」徵件活動,共有二十組青年團隊獲得實踐獎金,提供偏鄉學童甜點烘焙教學、心理培力工作坊、書藝課程教學、創意玩智高、美學教育、課業輔導等多元服務,協助改善偏鄉教育發展。
溫佩璇除介紹基礎色彩常識外,更以大鵬灣牡蠣養殖業的興衰為議題,運用趣味化教材讓學童認識牡蠣養殖產業並彩繪蚵殼風鈴;另有彩繪石斑魚鑰匙圈、運用蓮霧樹疏伐廢木雕刻專屬印章、以黏土製作燈飾、完成蚵殼及蓮霧木裝置藝術等,激發偏鄉孩子想像力、創造力。
溫佩璇表示,在和學童的互動過程中,孩子往往能打破大人們對顏色、圖案、美學等等的認知框架;創意無限的孩子讓大人處處驚喜,共同激發出不同的創作,說是教導孩子,反而覺得用互相學習更為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