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研院社會所於二○○○年時,啟動「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計畫,追蹤一批二○○○年就讀國一的民眾至今,發現十三到十八歲有高程度偏差行為者,三十一歲時創業的比率和收入,比其他偏差族群高。
參與調查的台北大學社會系主任陳易甫對此表示,很高比率的樣本高二時就離開學校,可能是因社會歷練久,職場成就較好。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伊慶春上周發表最新調查成果。她表示,調查團隊將偏差行為按程度分成四類,十三到十八歲時期偏差程度最高者,來自單親家庭的比率高、最高學歷比別人都低、抽菸喝酒的頻率比別人高,且男多於女。他們的憂鬱情緒最明顯,憂鬱高峰出現在十五歲。
陳易甫說,研究團隊對偏差的定義包括暴力、偷竊、喝酒、吸毒、蹺課、逃家等十個項目。
高偏差行為受訪者在三十一歲接受調查時,表示自己是創業者的比率,比低偏差群多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六。他們的月收入落在四萬到四萬五千元,比低偏差群多五千元左右。
陳易甫表示,最高等級偏差者,很多在高二就離開學校到社會上,在台灣的社會結構下,他們較難進入一般公司當職員,因而提高創業當老闆的動機。
周克倫說,他持續輔導中小企業主創業,發現小老闆們的求學經驗普遍不好,也有人失學。
過去的台灣教育不多元,技職體系不發達,家長認為「不愛念書就去當學徒」,因此跟著師傅學得一技之長;所幸回流教育愈來愈發達,他們成年後回到學校取得學位,進而提升創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