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位六十八歲的婦女,洗腎多年,近半年莫名頸痛、肩痛、四肢麻都被誤診,最後接受骨科及神經檢查才找出,原來是洗腎併發症的類澱粉沉積造成,接受頸椎手術後,才從癱瘓中恢復行走能力。
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任朱柏齡指出,長期洗腎的鈣磷不平衡,會刺激副甲狀腺增生而引發骨鬆,這位婦人洗腎第二年時,就為此割除副甲狀腺,現已洗腎十二年,這次住院前半年就四肢無力,輾轉就醫,都被當成單純的骨質疏鬆症治療,到三總時已不良於行。
醫院安排她做骨穿刺檢查,發現她的頸椎受到類澱粉沉積的侵襲,頸椎第三節以下神經受到壓迫,觸覺痛覺的感覺變得遲鈍,肌力下降且肌肉萎縮,所幸在接受椎間盤切除及脊椎內固定手術後,病情明顯改善。
洗腎病患的類澱粉沉積是併發症之一,朱柏齡說,由於人工腎臟的機型、透析的時間、透析膜的通透性、病人身上的洗腎←管內徑等不同因素,會「洗」得不乾淨而沉積不正常的蛋白質,大約在洗腎五到十年時發生,到了二十年時,發生率百分之百,只是程度不一。
由於類澱粉沉積,易出現在經常活動的關節,例如頸、肩、膝等。朱柏齡說,洗腎患者會因此覺得這些關節會痛,值得注意的是,靜止不動愈久愈痛,經常是洗腎後、久坐時、睡覺中,疼痛加劇,這和骨刺造成的愈動愈痛、不動不痛的疼痛有明顯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