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柏齡(資深媒體人)
六年級的女生,沒有車子,沒有房子,沒有先生和小孩,她的人生是失望、無望,抑或還有希望?當從小眾人期望妳成為一個淑女,最後妳只是個俗女,這樣的人生,是該哭還是該笑?
六年級的男女生,經歷的是台灣退出聯合國,正在累積外匯實力,國內各項大小建設不斷興建,而國內的政治情勢強人政治走向尾聲,民主浪潮方興未艾,經濟情況改善,伴隨而來的是城鄉差距、南北落差益發明顯的情況。這些情況化成文字現在回頭來看,是甘苦參半的社會演進史,談起來酸中帶甜,再經過台灣錢淹腳目的七○年代,極盛的八○、九○年代,同時也是族群撕裂、產業空洞化的三十年,來到了建國百年也過了八年,由此如果透過戲劇呈現,想必會對於認識台灣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而透過一個六年級女生,從她的感情、家庭、友情、職場故事,生活化的拆解重組傳播,絕對給人全新感受。
六年級的女生,現今四十多歲,單身做錯了什麼?當周圍的朋友接二連三成家、育兒,她還在原地踏步。其實六年級女生,「遮掩」和「壓抑」是很普遍的形容,小時候家人的期待,就是要妳當個淑女,念書時寫蔣公要空一格,學校要說國語,不然說台語會被罰錢,不能講二二八這數字,國語文競賽是揚眉吐氣的最佳時機,回到家裡還得幫忙推行國語。有部戲裡,孫女質疑阿公不說國語「不愛國」,阿公說:「林北台灣人、喝台灣水、吃台灣米、講台灣話,最大的不是什麼蔣公,是我,恁阿公啦!」現在看了這段會讓人大笑,在以前可是犯大不諱,但這卻是真真實實六年級女生小時候面臨的情境。
在經濟起飛的年代,唯有讀書高的升學制度,許多爸媽犧牲自己的夢想成就女兒。有多少人小時候,是被爸媽逼去學鋼琴、學速讀、珠算班。當年,台灣錢淹腳目,簽大家樂蔚為全民運動,很多人輸了本,找兄弟借、找老爸要,找地契去當,跟地下錢莊借錢,被流氓討債,最後輸個精光,什麼都沒有,傾家蕩產,丟失性命的大有人在。這是台灣社會一段不想記起,但不能忘記的歷史,透過這部戲,則是轉化成當家長的寵小兒子,寵到把錢全給小兒子去簽大家樂卻騙投資做生意,最後討債找上門把人押走的橋段。
當這些小時候的意象,到了長大成年、步入中年,在在左右著一個人的生活,這樣生長歷程的女生,如今戲中女主角則是以幾近魯蛇的姿態在活著,她既不完美更不幸運,既習慣迎合以前順從的價值,卻也正在持續接受大量新時代的洗禮,沒有很好,也沒有不好。這種戲劇內容,讓人看了想笑,卻帶有無奈;看了想哭,卻仍有曙光!很多長輩會說:一代不如一代,這當然不是事實,但老一輩的價值觀,跟這一輩的價值觀,乃至於下一輩更新的價值觀,衝突、矛盾、融合、衍化,整部戲所呈現的,也正是這種社會進步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