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鎮公所清潔隊員近日回收垃圾時,發現兩個被民眾丟棄的木箱,內有數十件書契。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垃圾中挖到寶!金門縣金城鎮清潔隊日前在垃圾堆中發現兩個木箱,內有四十六件古契約書,年代從乾隆晚期到民國初期,橫跨一百四十年,內容反映那段時間金門人口增加、經濟卻走下坡的狀況。金城鎮如獲至寶,交由縣府文化局協助後續處理。
金城鎮清潔隊日前在縣立體育館前進行例行資源回收作業,隊員許志行發現民眾丟棄兩個木箱,裡頭的破爛紙張像是古老地契,直覺認為是「寶貝」,機警通報鎮公所。
這批意外搶救下來的文書,時間從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到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橫跨一百四十年;最早的文件迄今有二百三十五年。
經鎮公所人員清點,可辨識年代的有四十六件,光緒年間二十一件最多,其次為咸豐七件、道光六件、乾隆四件、民國四件、嘉慶三件、宣統一件,無法辨識年代的未列入計算。還有不少契約破損,有待文化局鑑定。
地方文史工作者林金榮表示,這批文件是民間往來的「白契」,無官方印信,內容包含土地、蚵田的典當和買賣等。這些書契反映乾隆晚期到民國初期,金門處於人口增加、但經濟走下坡的狀況,也與當時金門「下南洋謀生潮」吻合,民眾因生活困難,下南洋討生活,也造成買賣土地和蚵埕的情事發生。
林金榮說,契書中載明買賣人、代書人、見證人的名字和畫押。文件中除了記載大銀,還有「英銀」、「洋元」等外幣,代表金門的對外交流,也反映金門的僑鄉文化。林金榮說,由於宣統只有三年,因此其中一件宣統元年的契書,格外具歷史意義。
金城鎮鎮長李誠智表示,鎮裡無恆溫恆溼設備,已通報文化局接管保存。鎮公所環保課課長陳水友希望正本由文化局等單位收藏,複本可放在燕南山再生品展示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