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亂放生 反危害人類

文/彌生 |2019.08.18
5032觀看次
字級

文/彌生

台灣每個城市幾乎都有禽鳥、水族、兩爬類「寵物」市場或市集,事實上,這些動物真正被消費者買來當寵物養到老死的比例並不高,相對的,提供宗教人士「放生」或養到最後被棄養的,反而占大多數,因而衍生出許多問題。

根據農委會林務局統計,每年全國至少舉辦七五○次宗教放生活動,放生物種以魚及鳥類為主,另外還有青蛙、蚯蚓、蝦蟹、蜆、田螺、蟋蟀以及龜、蛇類。由於不了解動物的習性,不少需要放生至河裡生長的魚類,卻被放生至海裡,造成大量死亡,讓生態環境遭到更大的破壞。

深思能否負責到底

農委會林務局這幾年不斷和宗教團體以及民間團體溝通,宣導放生必須遵守法令,才是慈悲的放生。甚至規定放生活動必須申請核可,但不遵守規定者仍聽者藐藐,以致在山區附近,常有民眾陳情:「有眼鏡蛇攻擊人類」,顯見在山區地帶,蛇類的放生問題相當嚴重。

一般說來,做為寵物的動物絕大多數是顏色鮮艷、外貌出眾的觀賞性物種,如:虎皮鸚鵡、金魚類、巴西龜、小倉鼠、松鼠、蛇類……等物種,由於店家並沒有張貼告示說明動物不可隨意放生,購買者貿然放生野外,大多數幾乎活不了幾天就此殞命,「放生」變成了「放死」,而少數能適應環境存活下來者,在野外很可能沒有天敵,導致過度繁殖,結果對本土物種形成威脅。

據一項非正式調查指出,有九成的消費者,並不清楚野生動物或寵物放生會帶來什麼影響,僅有少數一兩位能說出幾種不能放生的動物物種。事實上,不能隨意放生的原因,是因為任何一個水域或棲地,早已形成了固有的食物鏈,一旦某個物種突然變多或減少,讓食物鏈環節產生問題,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

胡亂丟棄傷害環境

因此近年有一些放生行為,備受保育團體及輿論批評,如信徒買千隻斑鳩、斑文鳥放生;宗教團體不考慮水質是否合適,在和平島放生蛤蜊、鰻魚,及在高雄旗津放生五萬尾黑鯛,引來一堆人隔天去釣魚;也曾有縣政府大開生態倒車,放流外來入侵種牛蛙七百斤……

話說回來,究竟哪些物種不可隨處放生呢?

其實,經常被「放生」或棄養的四大物種如:龜、蛇、蜥、魚等兩爬類及水生動物,皆不宜在自然水域放生,然而在台灣野外的山林或河湖,卻經常看到完全不怕人的巴西龜、綠水龍、牛蛙、鱷龜、清道夫、食人鯧(魚)、鱷雀鱔、食蚊魚……等,顯示台灣民眾對放生或棄養十分輕率。

外來種常破壞生態

其中,巴西龜,顧名思義原生於巴西,本來就屬外來物種,不能隨意放生。更何況,巴西龜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很強,若輕易放生在淡水水域,會影響當地的食物鏈並破壞環境。

巴西龜剛買來時僅一個拇指長、小巧玲瓏,但事隔幾年可長到一個臉蛋大,不再可愛;此時主人若忽起放生念頭,生命力強、繁殖率高、適應性好的巴西龜,一經釋放到野外,可是全球公認的生態殺手,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最危險的百大入侵種之一。

而近年來原產地因捕食、寵物交易以及棲息環境遭到破壞,而被華盛頓公約列為保育類動物,在台灣卻努力從野外移除的人工繁殖綠鬣蜥,原產地在中南美洲,由於外型像小恐龍,吸引許多人想要飼養。但因成熟的綠鬣蜥,可以長到一五○公分以上,當小可愛變成龐然大物,許多飼主選擇棄養,因此在大街小巷,時常能看到繫著頸圈的綠鬣蜥。

肉食動物兇殘劫掠

比之於素食的綠鬣蜥只是外型嚇人,另一種長相類似、全身通綠,卻是肉食性的中國綠水龍,則對台灣形成生態上的衝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研究生邱柏愷,就曾在綠水龍的胃裡,發現本土種斯文豪氏大蝸牛、白痣珈蟌等物種。因此有不少義工,常半夜在山林石壁上捕捉綠水龍,再集中交給農政單位處理。

同樣的,長相像小型鱷魚的鱷雀鱔,又名「鱷魚幽靈火箭」,小時長得很酷,像短吻鱷,但長大後體長超過一公尺,最長可到兩公尺,加上食量驚人,具攻擊性,不少飼主便任意棄養,導致小型魚類、蛙類大量被掠食。

還有一種早年被放生至河川水圳、生性兇殘的泰國鱧魚,不但體型大,力量大,牙尖嘴利,動作也靈活,近年在台灣各地水塘吃掉大魚小魚,甚至連在水塘上育雛的水鳥,也常連鳥蛋和幼雛都被劫掠一空,使食物鍊斷裂,變成難以解決的生態問題。

護生 正確做法

為避免民間隨意放生可能造成的生態危害,專家特別提醒下列重點:

1. 外來物種可能對當地野生動植物以及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應當禁止放生外來物種。

2.即便是本土物種,不分原產地的亂放生,也會破壞生態平衡,嚴禁異地生物放生。

3. 人工飼養的動物不宜進行野外放生,因為牠已經失去野外生存的本領,放生只會加速其死亡。

4. 購買動物進行放生,形同促進、鼓勵非法的野生動物交易,非但起不到保護作用,負面效應遠大於放生的意義。一般來說,為了抓一個活的野生動物到市場上去賣,在抓捕及運送過程中,會死去幾隻同類的野生動物。

5. 最好的保護方法是:不要去招惹野生動物。

(1)不要主動觸摸、餵食、侵擾或襲擊野生動物,從旁觀察也不可過當。

(2)不買不吃不用受法律保護的野生動物及製品,沒市場,也就不會濫捕。

(3)在野外遇到野生動物受傷等情況,要麼不干預,順其自然,要麼請專業人士進行專業救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