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

文/人間社記者劉妙秋 |2019.08.11
3076觀看次
字級
林杏子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
李宜倫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
楊瑞寶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
慧柏法師 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
陳益川居士 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

佛光山法寶講座八月四日於法寶堂舉行,主題「拒絕」。禮請佛光山寺務監院室總務組組長慧柏法師主持,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務主任陳益川、前高雄市忠孝國小校長李宜倫、前屏東縣鹽埔國中校長楊瑞寶,及高雄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林杏子與談,分享各自在服務或工作領域對「拒絕」的體悟。近二百位信眾專心聆聽,每有相應時,熱烈掌聲不絕於耳。

慧柏法師分享一段佛典故事,一位修行遇瓶頸的弟子向佛陀請示,佛陀卻默然以對;阿難尊者雖知解決之道,但不敢逾越代答。事後阿難詢問,才知佛陀用心良苦:若當下給予解答,只能助弟子證得阿羅漢果位;由他自悟就須廣修法門,以解一切眾生的問題,則能因發心得證佛果。

拒絕或被拒絕在生活中無可避免,其中意義與後果,因個人因緣、智慧體悟不同,而有差異。例如與生活習慣不同的人同住而無法「拒絕」時,唯有自轉心境,才不會生起瞋心,造成不利己的「弊」。什麼事該拒絕?事若惡該拒絕;什麼事不該拒絕?事若善不該拒絕。幫助人或請人幫忙時,遭到拒絕不必瞋怒,應該冷靜思考可能彼此的需求與協助不符,以智慧觀察背後的意涵,才不會傷人又傷己。

陳益川表示,「拒絕」看起來冷酷無情,實質是另一種「慈悲」,例如拒絕害人是對別人慈悲,拒絕被害是對自己慈悲。但是若因拒絕導致別人失敗,也不樂見。提及十多年前一次相助摯友,是有風險的慈悲;如依慧柏法師所提,以智慧觀察,衡量自己能力、對方是否真的需要這一線生機重燃希望,才施以援助,才會有令人欣喜的圓滿結果。

他進一步說,生死與因果不會因拒絕就不現前,唯有種下解脫因才能自在。因此,能增加福德因緣的事不要拒絕,就如此次的與談邀約也是直下承擔,種善因和大家結善緣,未來才有機會結善果。

楊瑞寶以《大智度論》中「城東老母」拒絕佛陀度化的典故,及《法華經》記載,當世尊要開演「三乘為一佛乘」的《妙法蓮華經》時,有五千個四眾弟子離席,這是拒絕精進,拒絕救度機會,等同失去好的、利己的因緣。

反之,所有不善、有損大眾的事都要斷然拒絕,是利他也自利。例如《楞嚴經》的起教因緣,摩登伽女以邪術要挾阿難,後來蒙佛陀教化,懺悔捨棄先前的妄念所行,讓業力因修行轉善,拒絕損人的不當心念是利他,最終證道為利己。

李宜倫分享,做一件事或遭遇一個難題時,是弊是利都可能隨時間轉變。他敘述擔任國小校長期間,有一年聘任的音樂代課老師,持續五、六年在各校間應聘正式教師未果,到該校應徵代課老師後,任職一年內因勇於承擔學校樂團的管理協助事務,面對人、事、時、地等狀況都能圓融處理,結下好因緣,其管理樂團的卓越績效,顯現與眾不同的優秀能力,因而獲得教職缺額學校的肯定任用。

如果只看眼前利弊而拒絕承擔,容易失去結好緣的機會;如同該老師展現積極學習的態度與善心,自然能自助、人助、天助,才有以弊轉利的機會。

林杏子任教大學多年,面對學生的請託,會以所學佛法觀察,適當給予協助或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拒絕老師的要求時,要循跡找出背後關鍵之鑰,才能開啟溝通之門。他常與學生分享佛教公案「送禮物」,不理會某人無理的謾罵,拒收瞋心之禮,不與之相應,藉以啟發學生的智慧,排解同儕間的惡口衝突,能懂得廣結善緣。

說到領悟,林杏子曾向慧柏法師談及自己因沒有拒絕而承擔太多待處理的事務,但法師談笑間的一句「廣結善緣」,令他頓時心開意解,轉念感謝眾人成就,發動高雄大學資管系的師生集體創作,完成佛陀紀念館的無線網路設置,嘉惠遊客能盡興參訪,團隊廣結善緣並獲得成就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