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振忠(資深媒體人)
有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若有機會深入台灣的地方肌理,當可知此言不虛。
政府將今年訂為「地方創生元年」,這個名詞當然是借自日本安倍首相幾年前的倡議,中央意識到「地方創生」的重要,自是美事,但南投竹山「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均說,他在竹山早就創生了,他現在想的是如何「均衡台灣,系統性展開」。
何培均的創業故事,近年經媒體報導,已廣為人知。他在大二那年,看到竹山一間破落的三合院,興起整修念頭。退伍後,騎著一百西西的老機車跑了十六家銀行,沒一家願意借錢給這個二十來歲的青年,也看不到他所繪的未來風景;直到遇上一位年屆六十準備退休的洪經理,坐上機車後座上山親眼看到這座老宅,才決心幫這年輕人一把,貸了一千五百萬元買地修房。
何培均開始和學醫的表哥洗磚修屋,修舊如舊,但建材包括裡面的衛浴,都是選用最好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因為不會,所以都選最難的,只會專注。」也因為真的不會,房子修好了,仍不知道怎麼找人來住,親自寫了幾百封信寄給各路老闆,第一個月只賺了八千元,但每個月要還六萬元,法院查封已到了門口。
後來故事的轉折便廣為人知,何培均繼續寫信給各縣市政府觀光局,南投縣有天包下所有房間,原來客人是知名音樂家馬修連恩。這是何培均創業路上最重要的貴人,聽完何培均的故事,馬修連恩當晚和樂手在前庭廣場辦了一場音樂會,聽眾只有何培均一人,後來馬修連恩以「天空的院子」創作同名專輯,讓這間民宿一炮而紅,幾年內還完了貸款。
到這裡應該是故事圓滿結局了,可是何培均看到了更多問題,或許稱為「機會」。他發現竹山的人口還在繼續流失,從八萬人變成五萬人,年輕人不斷出走,留下的都是老人,政府砸再多錢,都是「虛胖」。
於是何培均又想怎樣讓青年回鄉,而且必須與地方產業連結,套句他的話說:「每個缺點都有一個優點和機會。」
於是他五年來,每個月與鎮民辦一場「小鎮專家」的提案聚會,第一次只來了四人,但至今接受他孵育的地方文創至少已有六組計畫。何培均用人的鏈結串起竹山原有的竹產業並發揚光大,他再導入區塊鏈科技發行光幣,記錄社區裡的消費行為,與夥伴黃俊凱協力推動「竹山數位鎮民計畫」,同時結合雲科大張文山老師將社區營造發展成教具和商品,將這股生氣深深的扎根地方,讓每個來竹山的觀光客,都變成「社會學家」。
近年包括大陸已紛紛來台向何培均取經「小鎮學」,如何讓零觀光到十萬遊客的「地方智慧」。共好與專注,或許可解釋何培均的成功模式,可當大家還在好奇竹山傳奇如何發生時,何培均其實已準備邁出竹山,將這套知識有系統性的整理輸出,做好做大。小鎮雖小,其心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