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有「中國死海」之稱的山西運城鹽湖,忙著鏟收原鹽。圖/新華社
隨著氣溫升高,運城鹽湖呈現五彩斑斕美景。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隨著夏季高溫天氣的到來,位於中國大陸山西省南部的運城鹽湖六月開始進入「潞鹽」採收期。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工人們在湖岸邊手持鐵鏟,採用隋唐時期的「五步產鹽法」鏟收原鹽,成為夏日鹽湖的一道獨特風景。
運城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因其鹽含量類似中東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譽為「中國死海」。早在四千多年前,先民就在運城鹽湖撈採天然結晶的食鹽,稱之為「潞鹽」。
隋末唐初,運城鹽湖的勞動者總結出「集鹵蒸發、過籮調配、儲鹵、結晶、鏟出」的五步產鹽法。這項生產工藝二○○七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九四○年代開始,隨著海鹽、井鹽、西北池鹽的大量開發,運城鹽湖在鹽業生產上失去優勢,改為以生產芒硝等為主。到一九八○年代,運城鹽湖逐漸停止生產食用鹽。
由於「潞鹽」富含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為使其與旅遊相結合,運城鹽湖近年恢復了「五步產鹽法」,開始小範圍產鹽,並開發出「潞鹽」理療袋(冷熱敷袋)、鹽雕、鹽燈等旅遊產品。
今年五十歲的張惠萍是「五步產鹽法」的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幾年前,她一邊拜訪老師傅們,一邊自己琢磨,終於恢復了傳承千餘年的傳統製鹽法。
「俗話說『南風起鹽石生』,夏季南風一吹,白花花的鹽就籮出來了,這裡的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器具,而是過濾的意思。」張惠萍說:「現在這裡一年大約產鹽兩百噸,主要供旅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