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一年多的美中貿易戰,從今年六月底大阪G20的川習會敲定雙方願意重啓談判,至實踐上個月底雙方在上海舉行的第十二輪高級別磋商,沒料到會談甫結束,美國總統川普隨即推文宣布,九月一日起對其餘三千億中國大陸輸美商品加增百分之十關稅。
據媒體報導,演變此結果的主因,是川普認為G20川習會後,中方允諾採購大量美國農產品的步調,未符美方預期;對此,中國外長王毅評論表示,增加關稅絕對不是解決經貿摩擦的建設性方法,商務部發言人也強硬表態,中方將不得不採取必要反制措施。顯見,美對中貿易戰「極限施壓」狀況下,中方不想打,也不怕打。
綜觀美中在貿易談判過程,雙方內部各有堅持、互不相讓且不可明說的理由和目的:美方希望中方大量採購農產品,為川普明年大選連任暖身加添柴火,以穩固、擴大其基本盤;中方固然了解美方的加增關稅動作,對國內的經貿、產業等方面會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但整體評估後,與其任人宰割,不如忍一時之痛,想方設法突破困境,終會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美中貿易戰發展至今,其對全球、區域的經貿生態,甚至地緣政治的影響,已達完全不可預測的情勢,台灣處在兩強爭鋒無法迴避的現實狀態,唯有堅持國家安全至上、國家利益優先、國家前途為重的通權達變法則,方有避害趨利的結果。
張漢平(高雄市/政大外交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