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裡,常見到官員們互相稱呼對方「大人」,小老百姓見了官員恭恭敬敬喊「大人」;但在唐朝,若見了官員喊「大人」,絕對會把對方雷得外酥裡嫩。唐代的「大人」,專用於兒女稱呼父母,稍微外延一點,也多是用來稱呼直系長輩,不是一家人,萬萬不可亂用。
那該怎麼稱呼?一般都是稱官職,比如見到張姓的尚書,就尊稱「張尚書」;見到劉姓的主事,就稱「劉主事」。想要表達尊稱,可以稱對方為「公」。見了張九齡稱「張公」,看到姚崇喊「姚公」,這才禮數周到。
同樣的道理,如果穿越成一個皇子,見到自家的母后,若像宮鬥劇裡那樣恭敬地喊「母后」,一樣也是讓人一臉茫然、不知所云,因為在唐朝,一般喊「阿娘」,莊重一點就喊「母親」;「母后」一詞,當時還真沒有。
雖說在古裝劇裡,「小姐」常被用作大家閨秀的尊稱,但是如果想在宋朝不受罵挨打,「小姐」這個詞千萬千萬別亂叫。倘若對著良家婦女叫「小姐」,人家肯定會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個大嘴巴子,因為在宋朝,「小姐」一詞是「妓女」的專用稱呼,怪不得你叫人家「小姐」,人家要打你。
野史裡,常被用來稱丈夫的「相公」一詞,在宋朝也並非稱丈夫,而是稱呼高官們。家裡新媳婦見了自家公公,要親熱地叫「舅」,稱呼婆婆則是叫「阿姑」;相比之下,姑爺稱呼岳父岳母,倒是和今天差別不大,基本是「丈人」、「丈母」。
可見,編古裝劇也要尊重歷史,不可想當然爾地瞎編亂編,糊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