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台灣家庭中,小孩想吃甜食或速食,往往都需要經過媽媽的許可。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屋裡傳來香噴噴的晚飯香,門都還沒打開,「有蛋糕喔!」爸爸興奮的聲音先進屋,餐桌前的媽媽眉頭一皺「為什麼晚餐之前還買點心吃」,一家人尷尬地面面相覷。根據國健署調查報告,台灣未成年的孩子飲食六成由母親決定、主導,父親的話語權甚至不如孩子。
熟悉的「今天媽媽不在家」最對味,有些爸爸不知道晚餐要吃什麼,乾脆問小孩意見,結果答案意料之內的就是媽媽平時不准寶貝吃的炸物、泡麵,開心帶小孩解決一餐,還不時提醒「別告訴媽媽」。
知名南韓綜藝節目《我的超人爸爸》,也會出現名人爸爸沒了老婆的協助,甚至問牙牙學語的孩子:「你跟媽媽平常都吃什麼?」隨著性平意識抬頭,父母親家務分工的界定開始模糊,但在最熟悉不過的餐桌上,一場性別的辯論卻天天上演。
孩子的飲食主導權掌握在媽媽手中,在餐桌上,連孩子本身都比爸爸的話語權大。國健署今年三月公布的「二○一三至二○一六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證實台灣兩個月至十八歲未成年孩子的飲食主導者,以母親為主,占比百分之六十一點五,其次是孩子本人占百分之二十點三,祖父母占百分之十二點三,最後才是父親的百分之五點四。
性別共學自學研究社召集人李玉華及主婦聯盟董事長賴曉芬都笑說:「老爸沒有餐桌話語權,非常真實地反映性別結構。」現有的社會架構性別分工,家務仍落在女性頭上,看似只有媽媽被這樣的結構困住,但事實上爸爸也被綁著。
李玉華表示,社會賦予媽媽要照料一家子健康的社會壓力,當媽媽積極維護孩子的飲食健康,身為「隊友」的爸爸,有時一出手便搞砸,讓媽媽更加難以接受,比如飯前買蛋糕的案例。
建立社區共餐 爸媽分工合作
李玉華說,「豬隊友」是來自資訊不對等,在社會架構下,並非爸爸什麼都不想做,而是想做卻被綁手綁腳;賴曉芬也認為,營養調配、膳食準備、孩子的體質問題,連看醫師都是媽媽帶去,在資訊掌握上以女性為主,只要爸爸沒有一開始就合理陪伴,就會容易被看到「無能」之處。
想在孩子的餐盤上有自主權,可能要先問問自己有無具備「自煮能力」。賴曉芬說,目前聯盟正從大學生、小資族等,這群住宿在外、需要自食其力的人開始,訓練食材教育、煮飯能力,新世代男性都非常願意照顧孩子,當兩人有一樣的能力,彼此養育觀念落差就會變小。
人多、離開家庭環境,性別分工很容易就會打破,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露營時掌廚幾乎都是男生。
李玉華鼓勵建立社區共餐,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現在,最適合透過社團號召同社區爸媽,結為「飯友」,「今天我忙、你們煮,明天她忙、我們煮,爸爸媽媽們有機會共同分工,消弭資訊不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