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錫銘 胸懷悲憫按快門

曹麗蕙 |2019.07.13
6217觀看次
字級
林錫銘作品「脆弱的台灣」,多雨就洪災,少雨就乾旱,這張倒影照片顯示台灣這塊土地的脆弱。圖/林錫銘提供
退休後的林錫銘創設攝影教室「大大學堂」,帶領更多民眾親近大自然,透過鏡頭認識台灣,發現這塊土地的美麗。圖/林錫銘提供
三十二年的攝影記者生涯,林錫銘用鏡頭見證台灣的時代脈動。圖/林錫銘提供
林錫銘作品「樂師與天鵝」,專心聆聽樂師演奏的黑天鵝,譜成一幅和諧溫馨的畫面。圖/林錫銘提供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林錫銘是第一時間就深入第一現場的記者,且即時傳出南投重災區畫面。圖/林錫銘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他在九二一大地震時,第一時間深入南投重災區,拍下撕裂的大地,也記錄大難中的人間真情;他曾在棍棒石頭齊飛的五二○農民運動中,定格解嚴後首次爆發的激烈警民衝突。

他是林錫銘,三十二年的攝影記者生涯,用鏡頭見證台灣的時代脈動與歷史記憶,他說:「好的攝影記者,最重要的是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拍攝時更要持守公正無私、不偏頗。」「我唯一能做的是用照片帶讀者進現場,再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非科班出身的林錫銘,一九八二年因緣際會下踏入新聞圈,但他比旁人付出兩、三倍的努力,耕耘新聞攝影領域,「攝影,不單只是複製眼前的人事物景,而是要拍出氛圍與感覺,還有故事與情節。」尤其他認為新聞攝影為紀實攝影,「用照片記錄歷史,最大的意義在於讓大家看照片、讀歷史時,能反省過去人類發生的戰爭、飢餓、貧窮、天災人禍等憾事,不再重蹈覆轍」。

對林錫銘來說,新聞攝影最大的魅力是能親臨現場、見證歷史,一九八○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台灣上演解嚴後的民主化運動、總統直選、亞洲金融風暴等事件,「而攝影記者不得不站在歷史大戲的第一排看戲」,「那是新聞記者很辛苦的年代,同時為新聞攝影豐收的年代」。

大園空難、921地震

第一時間赴現場

此外,台灣重大災難如華航大園空難、九二一大地震,甚至印尼排華國際事件,他也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衝鋒陷陣,讓國人得以透過他的鏡頭目睹災區狀況。

林錫銘回憶:「大園空難時,消防員利用化學泡沫滅火,我們是在泡沫海中前進,但當泡沫褪去,才發現我們是踩著屍體到現場。」「九二一大地震時,我先趕赴台北東星大樓拍攝,然後連夜下南投,當時埔里重創,道路中斷,我請當地年輕人騎摩托車載我進去,而後再深入魚池、集集等重災區,是當天唯一一個在停電、停話的情況下,把照片送回台北的攝影記者。」

林錫銘認為新聞攝影記者,除了要有悲天憫人胸懷、熱愛生命,更要有敏銳的新聞鼻以及冒險犯難的精神,熱血的他直言:「我將新聞攝影視為志業,而非職業,我不會讓拍照淪為應付交差,而是在能力範圍所及,盡最大努力完成使命。」

記者生涯中,林錫銘是金鼎獎、吳舜文與曾虛白新聞攝影獎的常勝軍,他分享:「想拍出好照片,先要有同理心。」「唯有感受當下氛圍,『人機一體』按下快門後,才能忠實呈現新聞事件的本質、故事情感,以及被攝者的喜怒哀樂,進而讓觀者心生共鳴,感同身受。」

善用攝影工具

利益社會溝通

林錫銘不諱言:「攝影是兩面刃,若心懷慈悲善意,它是有助社會溝通的良善工具;若不懷好意,便成為一種殺人工具,一切都在一念之間,所以要『善』用。」

為了讓更多人善用攝影,發現台灣之美,二○一三年自聯合報系新聞攝影中心主任退休的他,創設攝影教室「大大學堂」,希望普羅大眾能拿著相機親近大自然,用行動愛台灣。

然而,身強體健的林錫銘,二○一七年因吞嚥困難,首次照胃鏡時,赫然發現罹患食道癌四期,並轉移到胃部和淋巴,兩年多來,他做了二十次化療、五十次放射線治療,並開刀切除二十多公分的食道、進行胃部整型,但再困難痛苦他都撐過來了。

「我在新聞現場,看盡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恩怨情仇,曾目睹過生命無比堅韌,也見過它的無常脆弱,對生死態度比較坦然豁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