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襎(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在台灣我們稱英語tourism為「旅遊」,簡單地說是「旅行」加上「遊覽」,「遊」是空間的移動,「覽」則是目光的欣賞。到底遊覽什麼呢?遊覽名勝古蹟,為了讓旅行者能有更長時間滯留在這塊土地,或者便利於旅行者有一個舒適的生活,開始有了飲食,或者住宿產業,移動旅行成為龐大的產業。
其實,旅行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在日本,他們稱tourism為「觀光」,所謂觀光乃是出自於《易經》「觀卦」六四爻辭「觀國之光」。因此,日本翻譯者將外出旅行賦予更為深刻的意義,亦即觀賞他國的光彩。在日語當中也賦予外出旅遊或者參訪更深刻的意義,稱為「見學」,亦即看一看對方優點,見賢思齊,產生學習的動機與意義。
在台灣的旅行業者,往往將旅遊視為空間移動而已,前往其他處所,體驗當地風土民情。但是,日本這樣一個海上島嶼的國家,面對西洋文明輸入,就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生存觀點,他所想到的就如同是到中國盛唐學習先進文明的先例,採取學習上國文明的態度。這種精神使得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後產生長足的進步,在明治維新之後能急起直追。使得日本成為亞洲的先進國家,近代化的亞洲不在中國而在日本,其根本原因在於所謂學習他國進步的動力與欲望。
上個世紀,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大為風行。這種理念也受到日本「造街」運動的影響,他們稱為「町造」,「町」是城鎮或者社區空間組織,透過有組織地動員、研究使得鄉土意識獲得啟發,創造出嶄新的價值。那是一種出自於對於自己土地的自發認識,由此認識使得城鎮的文化意義與價值再次獲得彰顯。台灣以前對社區總體營造投入許多資源,試圖改變沒落城鄉的衰敗或者人口老化的現狀,的確曾經一度許多沒落的城市開始興盛起來。
城鄉之間本來就有差別,城鄉的差別具有複雜的形成原因。為了使得鄉間在旅宿獲得進展,台灣鼓勵興建民宿,以取代旅館的住宿機能;曾幾何時,台灣鄉間蓋起一棟棟豪華的建築物,與四周田園風光毫不匹配,新穎、豪華、龐大的民宿壓迫了鄉村的樸素氣息。所謂旅遊變成是到鄉下住進豪華的莊園,而不是體驗鄉間的悠然氣息,沒有土地的氣息,也沒有動人的地方故事。
不論觀光也好,旅遊也好,都必須是一種心靈的提升或者文明的見學。因此,文化觀光產業者能保存觀光或者見學的本質,走讀台灣,重新來認識這塊土地的面貌,才能重新賦予這塊土地新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