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歷程,並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不斷改變著自己的形態。不同時代的人們,捧著不同形態的書展卷閱讀時的況味,是難以言狀的。
早在原始社會中後期,中華民族的祖先便已經學會結繩記事了。如果說結繩記事,還只是書籍的萌芽和書籍產生的前奏,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產生了刻有文字的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以及刻(或鑄)有文字的青銅器和刻有文字的石鼓,則是名副其實的書籍了。
其後,書籍的形式又逐漸發展成為竹簡木櫝、羊皮書、縑帛書等等。隨著紙張的誕生,又產生了便於閱讀、易於流傳和收藏的手寫紙質書。
近代以來,印刷術的不斷發展,石印的書、鉛印的書、激光照相排印製的書等等也相繼問世。紙質書的出現,對於人類文明史的意義和作用,是毋須贅言的。
僅就閱讀的況味而言,有了文字密集、體積小巧的紙質書,人們才可能擺脫,被困擾了數千年之久的閱讀時的諸多不便和種種無奈,才可能埋首於紙的清馨和墨的幽香之中樂其陶陶,才有了牛角掛書、挾策讀書、負薪讀書、「三上」讀書、帶經而鋤等,讀書佳話的流傳千古。
又隨著電子圖書的閃亮登場,驚喜之餘,忽然發現人們心靈的底層,竟又生發出些許淡淡的失落與惆悵。究竟失落了什麼?又緣何而惆悵呢?
或許就是在這虛擬的世界裡,失卻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書香味兒」。但,相信此伴隨著人類走過漫長歷程、沁人心脾的書香,不會因為電子圖書的問世而消失怠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