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她那奔放多姿的人生

文/吳孟樵 |2019.07.06
2806觀看次
字級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文/吳孟樵

安妮華達憶往時,這麼說:「不是讓時間停止,而是融入時間。」

即將上映的紀錄片《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同時也是台北電影節片單之一,這是安妮華達(一九二八至二○一九年)生前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她畢生精華的縮影展現。

影片一開場是她在法國的劇院改裝而成的戲院演講,座無虛席。她獨坐在台上,現場穿插她執導過的影片與簡報,像是一幕幕優雅的人生風景畫,她強調自己一生的創作是「靈感」、「創意」與「分享」。

人生到了盡頭,她的腦袋依然清晰、話語流暢、妝扮仍是龐克風,色彩鮮明。幾十年來的香菇頭依舊,髮絲色彩極具豐富性。她以高度的熱情看待世界,以體貼溫潤的心拍攝多樣人。作品融合的不只是電影藝術,還有她專長的攝影,並以她獨特的裝置藝術運用至影片裡。因此,看她執導的影片很過癮。

法國新浪潮電影先驅

對於她的認識,我先是從她為了紀念丈夫雅克.德米(一九三一至一九九○年,導演、編劇、演員)所拍攝的紀錄片開始,內含至深至真的情感,不僅是夫妻之情,而是創作者與創作者的對話,是深切理解世間情,才能做到的互動,並以行動支持,以創作留下該紀念的人事物。

她有法國新浪潮電影教母之稱,所處的歷史、互動過的藝文界名人極多,在《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出現過的人名,導演如威斯康提、費里尼、雷奈、布紐爾,還有畫家達利,也有許多合作過的大明星畫面,可以看到亞蘭德倫無可取代的俊美和勞勃迪尼諾的敬業態度……這些畫面非常珍貴。

又如:她提到了法國哲學家巴什拉的著作《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讓我重新喚回華達的作品《沙灘上的安妮》,片中的水、沙灘、城鄉、成長歷程,以及她以較少的經費創作出看來是呈現當年樣貌的風景,也多次大量的以「鏡子」投射主人翁與地標之間的省視關係。

對於她想重點呈現心理觀點的人物互動,是以多次的剪輯交錯出現。《短角情事》是她的第一部劇情片,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先驅,更早於楚浮的《四百擊》與高達的《斷了氣》。

巴黎這所城市,在法國電影處於特殊的歷史地位。華達既是藝術創作者,也是早期宣揚女性身體自主權的社會運動者。在《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這部劇情片,以巴黎都會的女性愛情故事剖析政治:美麗的女主角對於自己,或是他人對於貌美女子的認知層面,以此探討社會裡對於女性的膚淺看待、生命是否絕望,以及女人該如何與自身相處。

二○一七年上映的紀錄片《最酷的旅伴》在台正式上映前,先行在當年的金馬影展以英文片名《Faces Places》放映。她與法國視覺藝術家JR合導此片,兩人俏皮的對話與豐富多姿的身影至今仍鮮明。今年三月二十九日華達因乳癌去世,她留給世人的印象總是行動力十足,創意無限。JR在華達去世後,以他近期製作的巨幅拼貼獻給華達,他說:「華達熱愛人群、熱愛拼貼、熱愛幻覺……」他相信華達一定能看得見。

完美享受創意的人生

《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由華達與迪迪埃羅傑共同編導,華達侃侃而談她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對於自己即將告別人世,她早已面對,並且說著:「沒關係,一切都會好的。」她是那麼地瀟灑又富於多層次情感,讓人回味無窮。影片最後是重現華達與JR在《最酷的旅伴》的畫面,飄飛的大風沙將他倆的身影吹得模糊至隱隱不見,那畫面很有意境,猶如華達融入奔放多姿的時間裡,帶領影迷體會人生。我僅能從她的幾部影片裡認識她,卻已深愛,且開始很想念她,祝福華達享受創意人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