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我們經常用「瘦得跟猴似的」來形容特別瘦的人。的確,與人類相比,猴子等靈長動物的確特別瘦。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這可能是因為人類脂肪細胞裡DNA(脫氧核糖核酸)的「打包」方式不同,導致人體儲存白色脂肪的能力更強。
人類體脂率健康標準約為百分之十四至百分之三十一,而野生靈長動物的體脂率含量通常在百分之九以下,因此即使是有明顯八塊腹肌的型男,與猴子相比也是「胖子」。
美國杜克大學一日在《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發表,該校人員對人類、黑猩猩和獼猴的脂肪樣本進行比較研究,發現脂肪細胞內部DNA打包方式的不同削弱了人體將白色「壞脂肪」轉化成棕色「好脂肪」的能力。白色脂肪負責存儲能量,棕色脂肪則負責消耗能量來發熱,棕色脂肪比例愈低,人就愈容易發胖。研究發現,靈長動物DNA裡有一些促進白色脂肪棕化的區域,它們在人體細胞裡隱藏較深,使脂肪棕化能力受限。
脂肪棕化能力下降對追求減肥的人來說是壞事,但在進化史上,這個變化可能有著重要意義。與黑猩猩「分家」之後,人類祖先腦容量在幾百萬年的時間裡增加到原來的三倍,加強脂肪儲存有助於滿足大腦飛速增長的能量需求,帶來生存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