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 地球當前大敵

潘楠慕 |2019.06.30
2401觀看次
字級
環保團體呼籲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以免危害生物健康和自然環境。 圖/法新社
塑膠微粒可能傷害生物的生理機能。 圖/法新社
塑膠製品產生的微粒,成為健康隱憂。 圖/法新社
研究發現瓶裝水含有塑膠微粒。圖/美聯社
日清決定把把杯麵的容器改為植物製造的塑膠。圖/法新社
日本便利商店逐步推廣減少塑膠製品用量。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最新研究指出,全球平均每人每周都已從各種來源攝取約五公克的塑膠微粒,幾乎等於把一張信用卡吞下肚,對人體的危害不容輕忽。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二○一九年公布的統計報告,目前全世界每年生產的塑膠已超過三億三千萬公噸,如果維持目前的趨勢,這個產量在二○五○年時將增加兩倍。塑膠垃圾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會進入自然環境,造成環境汙染。

科學家發現,二○一四年開始,塑膠垃圾分解後產生的塑膠微粒已在環境中無所不在,包括河川、海洋、食物、海洋生物、飲用水、空氣,都已經偵測到含量極高的塑膠微粒。

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定義,塑膠微粒是指尺寸小於五毫米的塑膠碎片,這些微粒的來源非常多元,包括人造衣服纖維、牙膏中的微珠,或者較大片的塑膠被丟棄暴露環境中時,逐漸分解成小塊而成。

澳洲紐卡索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的研究人員瑟娜蒂拉加(Kala Senathirajah)表示:「塑膠微粒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有些國家即使可以完全解決國內的塑膠垃圾問題,也無法抵擋塑膠微粒的危害,因為塑膠微粒會透過各種管道進入人們的生活。」

研究人員指出,人們攝取塑膠微粒的主要來源是飲用水,比率最高的是瓶裝水。光是飲用水部分,平均每個人每周飲用瓶裝或自來水就攝入多達一千七百六十九顆塑膠微粒;而貝類是人體攝入塑膠微粒的第二大來源,平均每人每周攝入多達一百八十二顆微粒(約零點五公克);至於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儘管從空氣吸入的量偏低,但因環境不同,部分地區的攝入量也不能忽視。

塑膠微粒造成的健康風險,已引發各界關注。研究指出,塑膠微粒具有親油性,因此在海洋中漂浮時,很容易與海水表層的塑化劑或戴奧辛等有害物質結合。這些微粒可能被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攝食,並循著食物鏈而在生物體內堆積,最終進入海洋哺乳類或人類體內,可能影響生物的生理機能。

但科學家坦言,塑膠微粒汙染造成的危害尚不夠明確,因為現存的研究證據有限,而仍有其限制與不足。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的藍彼特( Richard Lampitt )教授表示指出,目前沒有人知道塑膠微粒可能會造成哪些健康隱憂,無從評估塑膠微粒攝取量的嚴重性。他認為,塑膠本身雖不是有傷害性的物質,但可能成為據大的潛在危害,必須進一步研究長期暴露在塑膠微粒中的影響。

令科學家更擔憂的是,若研究證明塑膠微粒有害人體健康,要徹底清除環境中的塑膠微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保育部門主管普拉卡許-瑪尼( Kavita Prakash-Mani )表示:「塑膠微粒無法完全從環境中移除,要減輕未來可能的危害,必須現在就從源頭著手,避免塑膠進入自然環境。」

隨風傳播 塑膠微粒攻頂偏遠高山

塑膠微粒汙染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科學家指出,塑膠微粒的散播途徑,除了一般民眾已了解的河流與海洋,最新研究還發現塑膠微粒可隨風傳播,就連高山都已發現塑膠微粒蹤跡。

塑膠微粒汙染最嚴重的地區,出現在海洋的深處,研究人員已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深度一萬一千公尺處,發現累積最多的塑膠微粒。

科學家指出,人造的塑膠微粒已出現在世界最深、最偏遠的地區。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塑膠微粒可以透過河流傳播。研究機構調查許多國家的自來水樣本中,發現高達八成含有塑膠微粒,包括美國、英國、德國與法國。

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尚無定論,但已引發研究人員擔憂。EcoLab研究室的研究員艾倫表示:「這是新的汙染物,我不認為有任何生物對塑膠微粒完全免疫。」

近來,艾倫的研究團隊發現,法國的庇里牛斯山上飄下「塑膠微粒雨」,每一平方公尺的土地,平均每天有三百六十五個單位的塑膠微粒落下。

不僅如此,美國科羅拉多洛磯山脈、法國巴黎等地,也出現同樣的狀況。研究人員指出,水域中的塑膠微粒汙染並不意外,但在偏遠高山上也檢測到塑膠微粒,那附近並沒有任何塑膠汙染源,代表塑膠微粒已經無所不在。

科學家指出,塑膠微粒可以依賴風力傳播,距離可能超過數百公里。也就是說,目前生物呼吸的空氣中,可能已布滿塑膠微粒。雖然塑膠微粒不同於石棉或霧霾,但科學家仍擔心,這些微粒被生物吸收至體內後,將對健康造成危害。

更讓研究人員憂心的是,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方式能處理經由呼吸進入人體系統的細小懸浮微粒,成為呼吸道疾病一大隱患。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萊特(Stephanie Wright)說,研究人員直到最近幾年才了解,人類會經由空氣接觸到微塑膠,那些微小顆粒會到達肺部組織,很可能像其他種類的小顆粒一樣,對健康產生影響,例如黑碳和煤煙。此外,塑膠微粒往往有黏性,可能吸附累積重金屬與有機汙染物,這些物質已證實有害健康。

杯麵、飯糰換包裝 日企全力減塑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塑膠廢棄物生產國,僅次於美國,但日本去年拒絕簽署「海洋塑膠憲章」惹來非議,因而希望在在限塑方面展現積極作為,凸顯對環保的努力。

除了政府擬定的方案與目標,一些企業也投入這項努力,例如知名的速食杯麵公司日清就決定把部分容器換成可分解材質,7-11也決定將把飯糰的包裝改為植物塑膠材質。

日本環境省的目標是在2030年把塑膠瓶、塑膠購物袋、塑膠容器等塑膠排放量減少25%,也考慮規定零售店不能提供免費塑膠袋,並對塑膠袋徵收環保稅。另外,日本也將加強監督,徹底減少塑膠微粒,避免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

日本7-11便利商店決定,自7月中開始將飯糰包裝改用植物材料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以達到減塑目標;7-11便利店在日本境內共有2萬1000家門市,每年飯糰的銷售量約23億個,這項做法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03噸,並減少約260噸的塑膠使用量。

日本7-11已在大阪部分門市使用可分解塑膠材質的湯匙、叉子。母公司Seven & i集團也計畫把自有品牌商品的塑膠容器更換為生物塑膠或可分解塑膠,目標是2030時間完成半數商品更換,2050年全部更換。

其他企業也開始跟進,採用可分解材料代替塑膠製品。日清食品控股將把杯麵的容器改為以甘蔗的生物質聚乙烯樹脂製造的塑膠。日清計畫在2021年前,把在日本國內最暢銷的「CUP NOODLE」容器材料換為植物塑膠,未來則逐步把非石化材料的使用量提高至97%。減少以石化製造的塑膠用品,藉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日清在全球速食麵市場的市占率達10%,全球每年銷售超過1千萬個杯麵產品。該公司擴大植物衍生材料使用,有望拋磚引玉,成為其他公司效仿的重要動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