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幼兒腦部在發育過程中,為何會產生惡性腫瘤?是罹患腦癌兒童與家長心中永遠的痛,也是世界腫瘤專家想解開的謎。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與法國團隊攜手合作,藉助台灣的尖端影像技術,破解小兒腦部惡性腫瘤的致病機轉,並應用於研發治療抗癌藥物。此研究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細胞發育」(Developmental Cell)中。
團隊鎖定的「小腦髓母細胞瘤」,是小兒最常見的腦部惡性腫瘤,發生率約佔幼童顱內腫瘤的一成五,腫瘤往往會堵塞腦室造成腦壓升高或引起水腦症,若不開刀切除或以放射、化學治療而轉移,致死率非常高。
五年前,法國團隊開始與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合作,藉助陽明大學腦科所蔡金吾副教授團隊在神經幹細胞研究的專長,利用「小腦電穿孔」技術,成功追蹤小鼠的「小腦神經幹細胞」發育過程,在顯微鏡下看到神經幹細胞的癌化現象,解開謎團。腦瘤細胞中Atoh1轉錄因子如過量表現,讓小腦神經幹細胞的「初級纖毛」過度活化,以致小腦神經幹細胞大量分裂,造成細胞癌化。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信宏表示,罹患腦瘤的兒童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噁心、嘔吐,很容易被誤診成感冒,所以感冒症狀超過三天沒有改善,還持續惡化,就要小心。另外還有肢體無力,運動或寫字不能協調,走路歪斜易跌倒等。